有元至正间,暨阳成盗薮。
乡民多胁从,帅欲骈民首。
徵士为帅言,民特失父母。
本无乐祸心,抚之皆我有。
闻言帅感悟,片语活万口。
岂徒誇著作,千金享敝帚。
大府荐其才,前后徵不受。
伪吴及洪武,两聘皆却走。
矫矫云中龙,皭然绝氛垢。
桑梓铭其功,懦顽化其守。
是古乡先生,宜饮社公酒。
辽东管邴王,千载乃有偶。
有元至正间,暨阳成盗薮。
乡民多胁从,帅欲骈民首。
徵士为帅言,民特失父母。
本无乐祸心,抚之皆我有。
闻言帅感悟,片语活万口。
岂徒誇著作,千金享敝帚。
大府荐其才,前后徵不受。
伪吴及洪武,两聘皆却走。
矫矫云中龙,皭然绝氛垢。
桑梓铭其功,懦顽化其守。
是古乡先生,宜饮社公酒。
辽东管邴王,千载乃有偶。
这首诗描绘了元末明初江南暨阳地区的动荡与变革,以及一位名为“乡先生”的人物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位“乡先生”对当地百姓的深切关怀和智慧的调停,成功地化解了一场可能引发的灾难,使得百姓得以保全性命,避免了大规模的屠杀。
“有元至正间,暨阳成盗薮”,开篇即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描述了元朝末年暨阳地区因战乱而成为盗贼聚集之地的混乱局面。“乡民多胁从,帅欲骈民首”,接着描绘了地方官员试图对百姓进行残酷镇压的场景,暗示了社会矛盾的尖锐。
“徵士为帅言,民特失父母”,转折处,一位智者(“徵士”)向地方官提出建议,指出百姓并非真心作乱,只是在特殊情况下被迫参与,表达了对无辜百姓的同情。“本无乐祸心,抚之皆我有”,进一步强调了这位智者的仁慈与远见,认为只要妥善安抚,百姓皆可归顺。
“闻言帅感悟,片语活万口”,地方官在听取智者建议后深受触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采取了温和的措施,拯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岂徒誇著作,千金享敝帚”,这里赞美了智者不仅在言语上有所建树,更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的尊重与爱戴。
“大府荐其才,前后徵不受”,智者因其卓越的才能多次被推荐担任要职,但他都婉拒了,体现了他淡泊名利、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伪吴及洪武,两聘皆却走”,即使在更迭的政权更替中,智者也始终坚守初心,拒绝了高官厚禄的诱惑。
“矫矫云中龙,皭然绝氛垢”,最后以“云中龙”比喻智者的高洁品格,强调他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保持着纯洁与高尚。“桑梓铭其功,懦顽化其守”,百姓铭记他的功德,懦弱者与顽固者也因此受到感化,改变了他们的行为与态度。
“是古乡先生,宜饮社公酒”,诗人表达了对这位“乡先生”的敬仰之情,认为他是古代乡间的楷模,值得被后人纪念与尊敬。“辽东管邴王,千载乃有偶”,将智者比作历史上同样具有高尚品德的辽东管仲、邴原等人,强调其非凡的影响力跨越时空,与古人相媲美。
整首诗通过对“乡先生”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中国古代士人阶层在乱世中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他们对社会和谐与人民福祉的追求。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历史背景的穿插,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对这位理想人物的崇高敬意,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正义与道德价值的深刻思考。
独把一杯山馆中,每经时节恨飘蓬。
侵阶草色连朝雨,满地梨花昨夜风。
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
分明记得还家梦,徐孺宅前湖水东。
爱客尚书贵,之官宅相贤。
酒香倾坐侧,帆影驻江边。
翟表郎官瑞,凫看令宰仙。
雨稀云叶断,夜久烛花偏。
数语敧纱帽,高文掷彩笺。
兴饶行处乐,离惜醉中眠。
单父长多暇,河阳实少年。
客居逢自出,为别几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