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泻地,似钱王万弩射江潮。
十二巫云尽墨,谁念楚鬟娇。
又似轻兵出塞,渡冰河、铁马晚萧萧。
甚岸巾危坐,两行宫烛,红影不胜摇。
可是花奴圣手,撒明珠、万斛打芭蕉。
一霎红檐声细,慢酒滴春槽。
料得秦娥今夜,倚髹屏、玉箸湿鲛绡。
自那回别后,凤楼寒重,朱唇不暖旧时箫。
银河泻地,似钱王万弩射江潮。
十二巫云尽墨,谁念楚鬟娇。
又似轻兵出塞,渡冰河、铁马晚萧萧。
甚岸巾危坐,两行宫烛,红影不胜摇。
可是花奴圣手,撒明珠、万斛打芭蕉。
一霎红檐声细,慢酒滴春槽。
料得秦娥今夜,倚髹屏、玉箸湿鲛绡。
自那回别后,凤楼寒重,朱唇不暖旧时箫。
这首诗名为《南浦·夏夜骤雨》,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诗人樊增祥所作。诗人以银河倒挂、如万弩射潮的生动画面开篇,描绘了夏夜骤雨的磅礴气势。接下来,他将雨势比作轻兵出塞,渡过冰冷的河流,马蹄声在夜晚显得萧瑟,暗示着雨势之大和环境的寂静。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雨打芭蕉的场景,如同花奴弹奏出的明珠落下的声音,节奏缓慢而富有韵律。他还想象秦娥在这样的夜晚倚着漆黑的屏风,泪水打湿了她的鲛绡,表达了雨夜中人物的孤独与哀愁。
最后,诗人回忆起与某人分别后,对方凤楼中的寒冷和自己吹奏的箫声不再温暖如昔,流露出深深的思念之情。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夏夜骤雨带来的凄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