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笥有衣裳,我后受言藏。
来琛陈大辂,献雉自遐荒。
遂化文身陋,俱承黼领芳。
怀柔知帝念,锡予见王章。
学制微才忝,裁成圣泽长。
象宜明敢作,被服愿无疆。
在笥有衣裳,我后受言藏。
来琛陈大辂,献雉自遐荒。
遂化文身陋,俱承黼领芳。
怀柔知帝念,锡予见王章。
学制微才忝,裁成圣泽长。
象宜明敢作,被服愿无疆。
此诗《衣裳篇》由明代诗人皇甫汸所作,通过描绘衣裳的制作与使用,展现了古代服饰文化的深厚内涵以及其在礼仪制度中的重要地位。
首句“在笥有衣裳”,开篇点题,简述了衣裳的存在状态,置于箱笥之中,静待使用。接着,“我后受言藏”一句,暗示衣裳作为皇家之物,需妥善保管,体现了对衣物的尊重与重视。
“来琛陈大辂,献雉自遐荒”两句,描绘了远方使者进贡珍稀物品,包括大辂(古代的一种车)和雉(一种珍贵的鸟),以示对天子的敬意与忠诚。这不仅展示了古代外交礼仪的庄重,也反映了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与联系。
“遂化文身陋,俱承黼领芳”中,“文身”指古代某些民族的纹身习俗,此处比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服饰统一,共同接受王室的恩泽。“黼领芳”则象征着王室的恩惠与荣耀。这两句表达了服饰在促进文化融合、彰显国家威仪方面的作用。
“怀柔知帝念,锡予见王章”进一步阐述了服饰在传达君主旨意、体现礼制规范方面的重要性。通过服饰,君主能够表达对臣民的关怀与恩赐,同时也展示了国家的法律与制度。
“学制微才忝,裁成圣泽长”表明了作者对于自己在服饰制作方面的微薄贡献感到惭愧,但同时强调了这种技艺在传承圣德、弘扬文化上的长远意义。
最后,“象宜明敢作,被服愿无疆”表达了作者对于服饰设计与制作的严谨态度,以及希望服饰能够广泛传播、惠及更多人的美好愿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服饰在古代社会中的多重功能与深远影响,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