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何人、生绡滑笏,皴来寂历如许。
孤篷几扇西风底,滴尽五湖疏雨。垂弱缕。
尽水蔓江荭、信意牵他住。寄声鲂?。
总来固欣然,去还可喜,知我者鸥鹭。
行藏事,不是如今才悟。浮名休再相误。
人间多少金貂客,输却绿蓑渔父。谁唤渡。
早万木酣霜、红到消魂处。湛湛枫树。
又遥衬芦花,摇晴织暝,闹了半汀絮。
问何人、生绡滑笏,皴来寂历如许。
孤篷几扇西风底,滴尽五湖疏雨。垂弱缕。
尽水蔓江荭、信意牵他住。寄声鲂?。
总来固欣然,去还可喜,知我者鸥鹭。
行藏事,不是如今才悟。浮名休再相误。
人间多少金貂客,输却绿蓑渔父。谁唤渡。
早万木酣霜、红到消魂处。湛湛枫树。
又遥衬芦花,摇晴织暝,闹了半汀絮。
此词《摸鱼儿·题徐电发枫江渔父图》由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词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渔父生活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渔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
词的开篇以“问何人”引出对画中人物的疑问,接着描述了画中渔父手持生绡滑笏,用皴法描绘出的寂静景色。西风中孤篷飘荡,五湖疏雨滴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凉的氛围。渔父垂下的弱缕,如同水蔓江荭,随意地牵连着周围的景物,寄寓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随性的生活态度。
词中提到的“鲂”和“?”,可能是词人笔误或特定地方的方言,此处意在强调渔父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词人表达了对渔父生活的欣赏,认为即使是那些追求浮名的“金貂客”,也无法与渔父的自在生活相比。最后,词人展望了万木在霜中红艳的景象,以及枫树与芦花交织的美景,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生活中的诗意与宁静。
整首词通过对渔父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对简单生活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