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乾闼。指上无真月。觉海沤中头出没。
是即那、罗延窟。何分西土东天。倩他装点名园。
借使瞿昙重现,未肯参伊死禅。
大千乾闼。指上无真月。觉海沤中头出没。
是即那、罗延窟。何分西土东天。倩他装点名园。
借使瞿昙重现,未肯参伊死禅。
此诗《清平乐》(其十六)《月地云居》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以圆明园中的月地云居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大千乾闼。指上无真月”,开篇便以宏大的视角审视宇宙,指出在指间所见之月并非真实存在,而是虚幻的表象,暗示了对现实世界本质的探索与质疑。
“觉海沤中头出没。是即那、罗延窟”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宇宙万物的生灭变化,如同大海中的泡沫,时隐时现,暗示一切皆是瞬息万变,无常的本质。同时,“罗延窟”一词借用佛教语汇,暗喻生死轮回的苦海,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何分西土东天。倩他装点名园”则将目光转向人间,指出无论东西方,无论是名园还是荒野,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这里强调的是宇宙的普遍性和人类生活的共通性,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类文明成就的肯定。
最后,“借使瞿昙重现,未肯参伊死禅”一句,以佛陀释迦牟尼为例,表达了即使佛陀再世,也未必能理解或接受诗人所言的“死禅”,即对生死、宇宙奥秘的深刻理解。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佛学的尊重,也暗示了对宇宙真理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人类智慧极限的谦逊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巧妙融合,以及对圆明园这一特定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艺术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传统智慧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