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地栽芦贮碧流,临轩一望似汀洲。
窗笼好映淮南树,疏野偏宜海上鸥。
历历迎风欹枕晓,萧萧和雨卷帘秋。
君看范蠡功成后,不道烟波无去舟。
鉴地栽芦贮碧流,临轩一望似汀洲。
窗笼好映淮南树,疏野偏宜海上鸥。
历历迎风欹枕晓,萧萧和雨卷帘秋。
君看范蠡功成后,不道烟波无去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池塘芦苇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感的交融。
首联“鉴地栽芦贮碧流,临轩一望似汀洲”,开篇即以“鉴地”二字,巧妙地将池塘比作镜子,映照出碧绿的水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接着,“临轩一望似汀洲”则进一步扩展了视野,仿佛置身于水边的小洲之上,感受着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
颔联“窗笼好映淮南树,疏野偏宜海上鸥”,继续深化画面,将视线从水面转向周围的环境。窗户映照着淮南的树木,展现出一种温馨而自然的景象;同时,稀疏的芦苇与海鸥相映成趣,既体现了芦苇的疏野之美,也暗示了自由与宁静的生活状态。
颈联“历历迎风欹枕晓,萧萧和雨卷帘秋”,通过动态的描写,赋予了画面以时间的流转感。早晨,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秋天,细雨中芦苇的萧瑟之声,与卷起的窗帘一同诉说着季节的更迭。
尾联“君看范蠡功成后,不道烟波无去舟”,借用了范蠡功成身退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远离尘嚣,驾舟泛游于烟波之中,这一形象与前文所描绘的池塘芦苇之景相呼应,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池塘芦苇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更蕴含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隐逸精神的深刻思考。
梅溪好源委,流德至今存。
独继贤人业,共推君子孙。
官清五字好,州小贰车尊。
所历七闽郡,从兹水不浑。
远冲风雪渡钱塘,欲趁春风到故乡。
百岁报刘知日短,一身许国喜心长。
才名磊落传金马,旌盖辉煌出玉堂。
岂若他人思陟岵,无忧靡盬不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