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佳哉,四无人影,独上南楼。
看远山如浪,疏林似戟,暮烟成海,那不牵愁?
况值西园清梦断,正霜冷、湖光千里秋。
斜阳外,层层枫树赤,谁是长洲?
算来几多程路,总只是、楚尾吴头。
想虎邱烹茗,洞庭尝橘,有时闲著,定买渔舟。
笠泽苏台频访旧,问角里、先生家在不?
何时醉罢,能听君、细说也当同游。
秋色佳哉,四无人影,独上南楼。
看远山如浪,疏林似戟,暮烟成海,那不牵愁?
况值西园清梦断,正霜冷、湖光千里秋。
斜阳外,层层枫树赤,谁是长洲?
算来几多程路,总只是、楚尾吴头。
想虎邱烹茗,洞庭尝橘,有时闲著,定买渔舟。
笠泽苏台频访旧,问角里、先生家在不?
何时醉罢,能听君、细说也当同游。
此诗描绘了一幅秋日登楼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壮丽而略带忧郁的画面。首句“秋色佳哉”直接点明了季节与氛围,随后“四无人影,独上南楼”,营造出一种孤寂而静谧的意境,凸显了诗人的孤独感。
接下来,“看远山如浪,疏林似戟,暮烟成海”三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远山比作波浪,疏林比作戟,暮烟比作大海,生动地描绘了秋日傍晚的景色,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尤其是“那不牵愁?”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时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景的欣赏,也有难以言表的愁绪。
“况值西园清梦断,正霜冷、湖光千里秋”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思绪,将梦境与现实相结合,通过“清梦断”暗示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奈和伤感。而“霜冷、湖光千里秋”则描绘了秋日湖面的冷清与辽阔,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
“斜阳外,层层枫树赤,谁是长洲?”几句,通过夕阳、枫树和长洲的描写,不仅渲染了黄昏时刻的宁静与美丽,也寄托了诗人对远方、对过去、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寻。其中“谁是长洲?”一问,既是对具体地点的疑问,也是对理想之地的向往,体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最后,“算来几多程路,总只是、楚尾吴头”两句,通过描述路程的遥远与复杂,隐喻人生的旅途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无论走到哪里,都离不开楚尾吴头这一地域范围,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想虎邱烹茗,洞庭尝橘,有时闲著,定买渔舟”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人雅士生活方式的向往,希望能在闲暇之时,品味茶香,品尝橘子,甚至购买一条渔船,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体现了对自然与自由的追求。
“笠泽苏台频访旧,问角里、先生家在不?”两句,通过访问旧地、寻找老友,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人生际遇变迁的感慨。
“何时醉罢,能听君、细说也当同游”则是对未来的期许,希望有一天能与朋友一同畅饮,细细述说往事,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友情、理想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圣泉古寺烟波里,规矩双亭凌空起。
怪石㟏岈吐幻云,游鱼拨剌跃清水。
忆昔巴渝太守贤,佐以司马沧州李。
公余飞盖时来游,指点亭台赋燕喜。
太守迁擢感沧桑,司马青衫欲断肠。
荷叶田田留败苇,雕栏曲曲剩方塘。
矩亭零落规亭改,空余佛刹尚爽垲。
载酒宾从旧已非,种桃道士竟谁在。
我来信宿向寺中,蒹葭苍苍万事空。
君不见池上生祠今非昔,已写汉前将军额。
由水渺何极,扁舟相因依。
偶随意所惬,遂与清风期。
眳藐岚光晚,夷犹兰楫迟。
崖阻若无路,鸟去随所之。
孤客拭尘目,遐心摅幽思。
沙洲拾芳草,静谷搴紫芝。
为耽沃州隐,愿与泥涂辞。
夜榔松下月,朝洒矶上丝。
流泉寄输委,浮云惜分离。
阳光西望昃,叹息方自兹。
接叶亭边落叶寒,纷纷送客山长安。
重来我只常资进,晚达君犹本分官。
未敢便为徵士老,不妨仍作布衣看。
风流毕竟推前辈,早向云霄刷羽翰。
尺五城南集众仙,欢场一散逐风烟。
多生那得离文字,后死何容卸仔肩。
醉后吟声惊户外,雨余山色入窗前。
八人尚有三人在,似得天怜亦自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