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石通霞壁,悬崖散碧沙。
天晴虹影渡,风细练文斜。
举陟幽期阻,沿洄客意赊。
河梁非此路,别恨亦无涯。
架石通霞壁,悬崖散碧沙。
天晴虹影渡,风细练文斜。
举陟幽期阻,沿洄客意赊。
河梁非此路,别恨亦无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雄伟的山水景观,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述,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情感。开篇“架石通霞壁,悬崖散碧沙”两句,以宏大之笔触勾勒出一幅险峻的山石与清澈溪流交织的画面,其中“架石”和“悬崖”塑造了层次分明、气势磅磅的景象,而“通霞壁”、“散碧沙”则透露出诗人对光线和色彩细腻的捕捉。
接下来的“天晴虹影渡,风细练文斜”两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这里,“天晴虹影渡”让人联想到彩虹跨越天际的壮观,而“风细练文斜”则是对微风轻拂山石所造成的细腻变化进行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
中间部分“举陟幽期阻,沿洄客意赊”转折出一种对远行者的思念与惆怅。其中,“举陟幽期阻”表现出山川重叠、难以逾越的艰险,而“沿洄客意赊”则是诗人通过河流的曲折,抒发了对远行者愈行愈远、心绪愈缱绻的情感。
结尾的“河梁非此路,别恨亦无涯”两句,则表达了一种淡然与超脱。诗人通过“河梁非此路”暗示了离别之路非他所愿,而“别恨亦无涯”则是对无法言说的离愁进行了概括,表明即便是离别,也已不再留恋,只剩下淡定的心境。
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深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幽居谢鞅掌,披云卧高岑。
门有车马客,投以天上音。
呼儿拭我弁,揽镜整我簪。
薄言辞故里,于役越江浔。
负米愿良违,挽粟力不禁。
斥鴳安卑枝,匏瓜恋旧林。
夷险昧所履,倚伏还相寻。
傥来忽如寄,患得非吾心。
蓄无非常宝,敢羡纵横金。
养真尚寂寞,允为达士钦。
大隐在朝市,小隐在林泉。
云台多少名将,肯羡钓台闲。
画图一丘一壑,伴侣一筇一笠,一剑倚青天。
共识好才子,自署作粗官。谪文星,传草圣,證诗禅。
放衙无事,花下时藉绿荫眠。
或鼓霜宵铁马,或跨长川赤鲤,眷属尽神仙。
比似赵清献,寄兴七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