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项冥虚极,微远不可究。
禀量合太初,返形寄童幼。
孔父惭至理,颜生赖真授。
泛然同万流,无迹世莫觏。
太项冥虚极,微远不可究。
禀量合太初,返形寄童幼。
孔父惭至理,颜生赖真授。
泛然同万流,无迹世莫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高洁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开篇“太项冥虚极,微远不可究”写出了隐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之高远和深邃,仿佛触及到了宇宙的边际,却又是那么地遥不可及。
接着,“禀量合太初,返形寄童幼”表达了隐士对原始自然状态的向往,将自己的生命回归到最初的纯净无瑕,如同孩童般天真无邪。这不仅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对个人精神世界的一种追求。
“孔父惭至理,颜生赖真授”则是在借助古代圣贤孔子和颜回的智慧与品德来肯定这种隐逸的生活方式。孔子的“惭至理”指的是他对道理的深刻理解和实践,而颜回的“赖真授”则是对其依靠内心真诚不变的态度。
最后,“泛然同万流,无迹世莫觏”展现了隐士与世界的关系,他如同江河之水,与万物共融,卻又无迹可寻,让世人难以窥测。这是一种超脱尘俗、独立自在的生存状态。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理念的描绘,展现了一种高洁超逸的人生追求,是对古代中国文化中隐逸传统的一次美丽表达。
湖上东风水似苔,群公相约看山来。
午钟殷殷穿低树,春宴纷纷集宝台。
千里暂教尘梦醒,一尊思待故人开。
兴酣更欲寻龙井,谁有风流续辩才。
贱子来何时,倏焉戒晨装。
王程难久滞,俛首辞高堂。
哽咽不敢啼,惧我亲情伤。
踯躅县东门,涕下沾衣裳。
回思古之人,仕者不出乡。
自从封建废,坐使亲义戕。
我生竟何成,去住心徬徨。
春阴澹如染,遥山郁相望。
愿保忠孝期,桑梓生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