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璟姚崇死,中庸遂变移。
如何游万里,祗为一胡儿。
泣溻乾坤色,飘零日月旗。
火从龙阙起,泪向马嵬垂。
始忆张丞相,全师郭子仪。
百官皆剽劫,九庙尽崩隳。
尘扑银轮暗,雷奔栈阁危。
倖臣方赐死,野老不胜悲。
及霤飘沦日,行宫寂寞时。
人心虽未厌,天意亦难知。
圣两归丹禁,承乾动四夷。
因知纳谏诤,始是太平基。
宋璟姚崇死,中庸遂变移。
如何游万里,祗为一胡儿。
泣溻乾坤色,飘零日月旗。
火从龙阙起,泪向马嵬垂。
始忆张丞相,全师郭子仪。
百官皆剽劫,九庙尽崩隳。
尘扑银轮暗,雷奔栈阁危。
倖臣方赐死,野老不胜悲。
及霤飘沦日,行宫寂寞时。
人心虽未厌,天意亦难知。
圣两归丹禁,承乾动四夷。
因知纳谏诤,始是太平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读玄宗幸蜀记》,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抒发了诗人的深沉感慨与复杂情绪。全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充满了悲凉和无奈。
“宋璟姚崇死,中庸遂变移。”开篇即点出了历史的转折,这里的“宋璟”指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宋璟,他与姚崇都是著名的贤臣,但随着他们的去世,朝政开始发生变化,国事也就此动荡。
“如何游万里,祗为一胡儿。”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唐玄宗南逃时的无奈和悲凉。玄宗曾经雄伟地统治着广大疆域,但最终却因安史之乱被迫流亡,成了一个孤独的“胡儿”。
接下来的几句:“泣溻乾坤色,飘零日月旗。火从龙阙起,泪向马嵬垂。”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国事变迁的哀伤与无力感受。这里的“泣溻乾坤色”形容天地间悲凉的气氛,“飘零日月旗”则是对唐朝国力的象征性描写;“火从龙阙起”指的是战争和动乱,龙阙常用来比喻皇宫;“泪向马嵬垂”则回忆了玄宗在马嵬坡处死李贵妃的往事,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痛惜。
诗人接着提到了历史上的贤臣良将,如张丞相、郭子仪,他们都是忠诚守护国家的象征。然而即便是他们,也无法阻挡住历史的巨变,百官遭劫,九庙崩溃,这些都深化了诗人的哀伤和无奈。
“倖臣方赐死,野老不胜悲。”这里的“倖臣”指的是那些被处死的忠诚之士,“野老”则是诗人自称,他们对于这些历史事件感到无比的悲痛与无力感。
最后几句:“及霤飘沦日,行宫寂寞时。人心虽未厌,天意亦难知。”表达了诗人在特定历史时刻的感受和反思。在这种动荡不安的时代,即便是普通百姓的心也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天意,更是难以揣测。
“圣两归丹禁,承乾动四夷。”这里可能是在提及唐玄宗在逃亡过程中的某些举措,但这几句的含义较为隐晦。
最后,“因知纳谏诤,始是太平基。”诗人通过历史的反思,意识到接受直言不讳的意见和批评是建立长治久安基础的关键。这里虽然表达了一种理想化的愿望,但在当时动乱的背景下,却显得尤为凄凉。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深切感慨,以及对于忠良之士命运的哀悼。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国家治理、天道与人心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这不仅是一首记录历史事件的诗,更是对个人情感和时代精神的一次深刻表达。
老去舍轻舠,小室坐悬磬。
六月不出门,端居阅晨暝。
安知咫尺中,有此大殊胜。
今晨穿北垣,万象忽辉映。
太虚本无穷,眼力恐自竟。
遥岑蔽清樾,了不赴将迎。
翠幕空繁柯,烟鬟入幽凭。
双峰始幡然,起应高士聘。
长瘦有馀光,名与天地亘。
马鬣亦已颓,蓬颗没微径。
兹山与周旋,安得往脩敬。
斗酒时自浇,先生醉初醒。
落月挂长松,悲风绕危磴。
徘回想音容,彷佛听嘲咏。
短窗烘日见深明,墙角泥乾路欲成。
槐叶索淘春渐近,菊苗荐茗雪初晴。
寒丛且对天随子,大白谁浮阮步兵。
愿借芳香明老眼,要翻书叶送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