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书一架,苔径竹千竿。
难世投谁是,清贫且自安。
邻居皆学稼,客至亦无官。
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
草堂书一架,苔径竹千竿。
难世投谁是,清贫且自安。
邻居皆学稼,客至亦无官。
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逸山林的生活状态。"草堂书一架,苔径竹千竿"表明诗人居住在一个被竹林环绕,环境幽静的自然之境中,他的书房里有一架书,可能是指古代藏书的木制书架,这些细节都透露出诗人的文化素养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难世投谁是"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无奈与疏离,他找不到可以倾诉心事的知音。在这样的背景下,"清贫且自安"显示出诗人面对物质上的清贫,却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邻居皆学稼,客至亦无官"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他的邻里都在耕作,这里的"学稼"可能意味着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方式,而"客至亦无官"则表明即使有客人来访,也没有官职的炫耀与束缚,反映出一个远离世俗喧嚣的地方。
最后两句"焦尾何人听,凉宵对月弹"是诗中最具画面感和音乐性的部分。"焦尾"指的是古代弦乐器之一的瑶琴上弦的末端,因演奏而磨损变形,这里可能暗示着诗人经常演奏此乐器以自娱。在凉爽的夜晚,伴随着明月,诗人独自弹奏,似乎是在与月亮对话,或者是让琴声成为他与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山居生活中的宁静与孤寂,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自由和内心平衡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