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帛会明堂,丹青入大常。
重经门下省,应识殿中香。
制锦怜奇彩,垂裳多宠光。
凤池行视草,螺渚有甘棠。
玉帛会明堂,丹青入大常。
重经门下省,应识殿中香。
制锦怜奇彩,垂裳多宠光。
凤池行视草,螺渚有甘棠。
这首诗描绘了朝廷官员入觐的情景,充满了庄重与尊贵的氛围。首句“玉帛会明堂”,以“玉帛”象征礼仪之隆重,“明堂”则为古代帝王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展现出入觐仪式的庄严。接着“丹青入大常”,以“丹青”比喻入觐者的服饰或仪容,与“大常”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仪式的盛大与隆重。
“重经门下省,应识殿中香”,诗人通过“门下省”和“殿中香”的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入觐者经过层层官署,最终抵达皇宫的场景,也暗示了宫廷内独特的香气,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尊贵的氛围。这里的“识”字,既表达了对香气的感知,也暗含了对权力与威严的敬畏。
“制锦怜奇彩,垂裳多宠光”,这两句转而从入觐者的角度出发,以“制锦”和“垂裳”来比喻官员的服饰,其中“怜奇彩”和“多宠光”则表达了对官员身份和地位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对权力与荣耀的向往。
最后两句“凤池行视草,螺渚有甘棠”,运用了典故和象征手法。“凤池”原指凤凰栖息的池塘,这里借指朝廷或皇宫;“视草”则是指起草诏书,显示了官员的重要职责;“螺渚”和“甘棠”则分别代表了地方官员的治理成果和百姓的爱戴,以此表达了对官员政绩的肯定和赞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入觐仪式的细腻描绘和象征性的语言运用,不仅展现了古代官场的等级森严和礼仪繁复,也蕴含了对官员才能与品德的期待与赞赏,以及对国家治理与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