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掩蒿蓬,孤村烟霭中。
鸣蛙出水曲,宿鸟隐花丛。
高树留残照,遥山映暮空。
无人伴幽兴,招月听丝桐。
一径掩蒿蓬,孤村烟霭中。
鸣蛙出水曲,宿鸟隐花丛。
高树留残照,遥山映暮空。
无人伴幽兴,招月听丝桐。
这首明代诗人潘纬的《官庄春暝》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清幽的乡村傍晚景象。首句“一径掩蒿蓬”展现了小路被杂草和蓬蒿遮掩,透露出一种荒芜与宁静的气息。接着,“孤村烟霭中”进一步渲染了村庄在暮色中的孤独,炊烟袅袅,如梦如幻。
“鸣蛙出水曲,宿鸟隐花丛”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了自然界的和谐,蛙声悠扬,鸟儿归巢,花丛间更显静谧。这两句富有动态感,与前两句的静态形成对比,增添了生机。
“高树留残照,遥山映暮空”描绘了夕阳余晖洒在高大的树木上,远处的山峦倒映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中,画面壮美而寂寥。最后,“无人伴幽兴,招月听丝桐”表达了诗人独自欣赏这美景时的孤寂心情,他甚至邀请月亮一同聆听丝桐(可能指乐器)的乐音,以抒发内心的幽思。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官庄春日黄昏的景象,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孤独之情。
无棣城边春欲暮,卧龙冈上花如雾。
年年醉彻武陵烟,至今记得桃源路。
桃源遍地桃花水,翠屏高傍层城起。
宁可馀姿点绿芜,?将浮艳誇秾李。
始看一径盘空曲,渐入千枝散朝旭。
满树残霞烂不收,一天香雨飞红玉。
白云深锁扬子居,青山自爱陶公庐。
平芜十里閒看鸟,春水一竿不羡鱼。
大隐何须分出处,赏心岂必长林莽。
桃李浓滋华省阴,公门自是韶华主。
绥山一颗忆仙家,绝胜河阳万树花。
岁岁愿公悬水镜,长将秋实代春华。
六鳌镜没三山立,风吹舶趠天吴泣。
两两屏障星模糊,逼视双龙墨痕湿。
刑部家亡胜国秋,百年彝器有谁收。
兵火摧残盗胠箧,舟移壑徙水东流。
此图不信有还理,龙之为灵昭昭矣。
画师画龙通龙语,龙乎龙乎奈何许。
人间好赝无真龙,龙今下天天朦朦。
不如画上僧繇壁,待汝飞鸣雷雨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