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千里接江关,芒屩曾行瘴岭间。
梦里匡庐湓浦月,望中宫阙秣陵山。
频年烽火今何似,闻道流人己渐还。
如此投簪应不悔,沙头尚有白鸥闲。
春潮千里接江关,芒屩曾行瘴岭间。
梦里匡庐湓浦月,望中宫阙秣陵山。
频年烽火今何似,闻道流人己渐还。
如此投簪应不悔,沙头尚有白鸥闲。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友人马德安归自江州所感,充满了对故土的思念与对时局的忧虑。首句“春潮千里接江关”,以春潮连绵不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深厚,将读者带入一个广阔而深邃的情感世界。接着,“芒屩曾行瘴岭间”一句,通过描述友人在瘴岭间行走的情景,既展现了自然环境的险恶,也暗喻了人生的艰难与挑战。
“梦里匡庐湓浦月,望中宫阙秣陵山”两句,运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深切怀念。梦中的景象与眼前的景致形成鲜明对照,强化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接下来,“频年烽火今何似,闻道流人己渐还”两句,转向对时局的担忧与关切。烽火连天,流离失所的人们是否已经回归家园,成为诗人关注的焦点,体现了他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最后,“如此投簪应不悔,沙头尚有白鸥闲”两句,以白鸥在沙滩上悠闲自得的形象,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尽管经历了种种艰辛与忧虑,但诗人似乎仍能从中找到某种安慰,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态度。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家国情怀的深刻体现,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人文关怀。
瑛翁堂前清景胜,绿玉阴森万馀顷。
当年结构杳难寻,于今渐得开三径。
三径苍苔厚翠茵,半帘湘影隔红尘。
寄言尘外来观者,须到阶前问主人。
南阶清问疑无日,北牖萧骚风雨集。
有时卧向石床听,薄暮不知烟雾湿。
八窗珑葱爽气多,林声静与琴声和。
凉生枕簟疑秋早,月到庭除觉夜过。
春风昨夜吹新绿,粉箨飘香零簌簌。
飞来百鸟不敢喧,畏有孤凰深处宿。
此君高怀随处安,我欲结交同岁寒。
何当携酒寻幽赏,日日醉我青琅玕。
塞马肥时苜蓿枯,奚官早已著貂狐。
可怜松雪当年笔,不识檀溪写的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