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百般足,无事可闲忧。
几年思返林壑,今日愿方酬。
潦倒戏衫舞袖,郎讲门槌拍板,端的这回收。
日月两浮毂,身世一虚舟。想鹪鹩,与鸿鹄,不相谋。
惊鳞万里深逝,谁肯更吞钩。
醉则北窗高卧,醒则南园行乐,莫莫更悠悠。
云在山中谷,月在水中洲。
老子百般足,无事可闲忧。
几年思返林壑,今日愿方酬。
潦倒戏衫舞袖,郎讲门槌拍板,端的这回收。
日月两浮毂,身世一虚舟。想鹪鹩,与鸿鹄,不相谋。
惊鳞万里深逝,谁肯更吞钩。
醉则北窗高卧,醒则南园行乐,莫莫更悠悠。
云在山中谷,月在水中洲。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潜的作品,名为《水调歌头(其三)》。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归隐之志和山林生活乐趣的诗篇。
首句“老子百般足,无事可闲忧”表明诗人在经历了世俗的种种磨难之后,感到心满意足,没有更多无谓的担忧。接下来的“几年思返林壑,今日愿方酬”则是说诗人多年来一直想回到山林中生活,现在终于能够如愿以偿了。
第三句“潦倒戏衫舞袖,郎讲门槌拍板,端的这回收”描绘了一幅山中生活的情景。"潦倒"指的是随意摆动,"戏衫舞袖"形容诗人在山林间自在地挥洒衣袖,"郎讲门槌拍板"则是说朋友们聚集一处,敲击着木制的门板作为乐器,共同享受这份宁静与和谐。"端的这回收"意味着诗人此次归隐心境平和,从容不迫。
“日月两浮毂,身世一虚舟”是说时间像车轮一样不断流转,而人的生命则如同漂泊在海上的轻舟,显得渺小且易逝。
接着的“想鹪鹩,与鸿鹄,不相谋”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同类别生物不需要彼此比较或竞争的豁达态度。"惊鳞万里深逝,谁肯更吞钩"则是说世间纷扰复杂,但诗人选择远离,是谁又会愿意再去追逐那些无谓的烦恼呢?
“醉则北窗高卧,醒则南园行乐,莫莫更悠悠”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的自在与惬意。酒醉时躺于北窗下,清醒时在南园中漫步,享受着无忧无虑的悠然自得。
最后,“云在山中谷,月在水中洲”则是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观,云朵飘浮在山谷之中,月亮倒映在河流中的小岛上,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和享受,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