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个达苦空,世间无有一。
不见己身非,唯都他家失。
贪儿觅长命,论时熟痴汉。
终归不免死,受苦无崖畔。
非但少衣食,王役偏差唤。
不如早殡地,愁苦一时散。
若个达苦空,世间无有一。
不见己身非,唯都他家失。
贪儿觅长命,论时熟痴汉。
终归不免死,受苦无崖畔。
非但少衣食,王役偏差唤。
不如早殡地,愁苦一时散。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回波乐(其十二)》。诗中以质朴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人生的苦空与无常。
首句“若个达苦空”,提出问题:谁能够真正理解生命的苦与空呢?接着,“世间无有一”强调在世间寻找答案的徒劳。接下来的几句“不见己身非,唯都他家失”,指出人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却总是指责他人。这种对自我的忽视和对他人的苛责,反映了人性的局限性。
“贪儿觅长命,论时熟痴汉”,揭示了人们对于长寿和幸福的追求,以及对时间的误解。这里的“痴汉”指的是那些被表面现象迷惑,不懂得珍惜当下的人。这句诗提醒我们,追求永恒的快乐和生命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应深入内心,寻求精神上的满足。
“终归不免死,受苦无崖畔”,表达了生命的有限性和苦难的普遍性。无论人们如何努力,最终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而苦难似乎没有尽头。这句诗让人深思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最后,“非但少衣食,王役偏差唤。不如早殡地,愁苦一时散。”进一步阐述了生活的艰辛和官府的不公。诗人在呼吁人们面对现实,认识到生活的不易,并提出了一种超脱的态度——早些安息,或许能暂时摆脱痛苦。这句诗既是对现实的讽刺,也是对解脱之道的一种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深刻揭示了人生的苦空与无常,以及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它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对人生深刻的洞察和对解脱之道的向往,体现了王梵志独特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关怀。
独居少还往,况此阴雨天。
疏篱闭岑寂,昼永不得眠。
芳菲随手尽,乐事缺周旋。
赵郎远过我,千里一蓬船。
温姿破残梦,妙语争春妍。
喜逢骨肉亲,懒初新少年。
平生金石交,惟尔未改前。
君看嵇与阮,感概后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