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处经时懒入关,放教野蔓向窗蟠。
岂无求仲住邻曲,仅有惠连来梦间。
架上书聊揩老眼,墓前誓已白慈颜。
山灵未可相嘲戏,犹胜周颙去不还。
野处经时懒入关,放教野蔓向窗蟠。
岂无求仲住邻曲,仅有惠连来梦间。
架上书聊揩老眼,墓前誓已白慈颜。
山灵未可相嘲戏,犹胜周颙去不还。
这是一首充满了田园生活情趣的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山林、远离尘世喧嚣的向往。开篇“野处经时懒入关”即展现出诗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以及希望长久居住在自然界的愿望。而“放教野蔓向窗蟠”,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似乎连野草都能感受到他的教诲,向着窗棂攀爬。
紧接着,“岂无求仲住邻曲”表明诗人并非完全孤独,他渴望有知音相伴,而“仅有惠连来梦间”则透露了这种愿望目前只能在梦中得到满足。这里的“惠连”可能是指某位朋友或知己,但因为空间距离,现实中的相聚只剩下梦境里的偶遇。
诗歌后半段“架上书聊揩老眼”描绘了诗人在山林间的生活状态,他用书籍来消磨时光,即使是老眼也要强迫自己去阅读。同时,“墓前誓已白慈颜”则让人联想到诗人可能立下某种誓言,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终结,而“慈颜”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
最后两句“山灵未可相嘲戏,犹胜周颙去不还”中,“山灵”可能是指诗人心中的某种精神寄托或自然界的神秘力量,而“未可相嘲戏”则表明这种精神力量是不可轻视的。在最后一句里,与历史上的周颙进行比较,诗人似乎在强调自己选择归隐山林的决心比周颙更为坚定和不悔。整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