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棹复息棹,棹息歌亦稀。
歌中有何益,但诉志多违。
流水宜东去,从风合西归。
出门岂无定,中道复谁依。
息棹复息棹,棹息歌亦稀。
歌中有何益,但诉志多违。
流水宜东去,从风合西归。
出门岂无定,中道复谁依。
这首诗名为《江上二首(其二)》,由明代诗人陈沂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泛舟江上,内心思绪万千的情景。
首句“息棹复息棹”,诗人以动作“息棹”来表达内心的平静与暂时的宁静,仿佛在忙碌之后寻求片刻的休息。接着,“棹息歌亦稀”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寂静,连歌声都变得稀少,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孤寂的氛围。
“歌中有何益,但诉志多违。”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似乎在思考歌唱的意义,认为歌曲或许并不能真正传达心声,反而可能加剧内心的不和谐。这里的“志多违”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或许是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
“流水宜东去,从风合西归。”诗人借自然界的流水和随风飘荡的事物,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命运不可逆转的感慨。流水向东流去,象征着时间的不可逆;风中的事物随风而动,暗示着命运的不确定性。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生命流转和命运安排的深刻思考。
“出门岂无定,中道复谁依。”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道路的不确定性和寻找依靠的渴望。出门时或许还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但在人生的中途,却可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该依靠什么继续前行。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探索和对稳定支撑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自然景象的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复杂心情和对人生意义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