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开岩地,岩帐掩剑壁。
苔花张古锦,霜苦老秋碧。
日夕云窦阴,风鼓泉涌石。
马蹄忌硗确,樵道生枳棘。
盘盘出井底,回首怅如失。
长老不耐事,底事挂尘迹。
披云出山椒,白鸟表林隙。
造物开岩地,岩帐掩剑壁。
苔花张古锦,霜苦老秋碧。
日夕云窦阴,风鼓泉涌石。
马蹄忌硗确,樵道生枳棘。
盘盘出井底,回首怅如失。
长老不耐事,底事挂尘迹。
披云出山椒,白鸟表林隙。
这首诗描绘了深山岩洞的自然景观与环境氛围,充满了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和禅意。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岩石、苔藓、霜雪、泉水、云雾、白鸟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幽静、清冷而又生机勃勃的意境。
首句“造物开岩地”,开篇即点明了自然的力量,岩石在大自然的雕琢下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接着,“岩帐掩剑壁”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岩石比作遮蔽的帐幕,形象地描绘了岩石的形态和质感。
“苔花张古锦,霜苦老秋碧”两句,通过对比和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展现了苔藓的翠绿与霜雪的寒冷,以及秋天的苍凉之美。这里,苔藓被比作古锦,既突出了其色彩的丰富,也暗示了时间的久远。
“日夕云窦阴,风鼓泉涌石”描绘了傍晚时分,云雾缭绕的山洞显得更加阴暗,而风吹动时,仿佛能听到泉水冲击岩石的声音,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马蹄忌硗确,樵道生枳棘”则从侧面反映了山中环境的险峻,马蹄难以通行的崎岖山路,以及樵夫们需要穿越的荆棘丛生的小径,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原始与野性。
“盘盘出井底,回首怅如失”表达了诗人走出深山后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与不舍,仿佛回到了井底,失去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长老不耐事,底事挂尘迹”一句,可能是指山中的高僧或隐士,他们或许因为无法忍受世俗的纷扰,选择了隐居山林,留下了尘世的痕迹。
“披云出山椒,白鸟表林隙”最后两句,描绘了高僧或隐士站在山顶,云雾缭绕,白鸟飞翔于林间缝隙的情景,象征着他们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超然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