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丛台》
《丛台》全文
宋 / 张舜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荆棘芃芃百尺堆,路人云此是丛台。

雨中漳浦明还灭,门外青山去又来。

歌啸且从今日乐,是非谁管后人哀。

靓妆袨服寻为土,不似昆明堑劫灰。

(0)
翻译
茂密的荆棘丛生,形成百尺高的小山,路人说这就是丛台。
雨中的漳浦时明时暗,门外的青山忽远忽近。
让我们暂且享受今天的歌声和欢笑,未来的对错让后人去评判。
再美的妆容华服最终都会化为尘土,不像昆明池的劫难灰烬那样永恒。
注释
荆棘:长满荆棘。
芃芃:形容草木茂盛。
丛台:古代的宫殿或高台。
漳浦:地名,位于福建。
明还灭:忽明忽暗。
歌啸:唱歌和呼啸。
今日乐:眼前快乐。
是非:对错。
哀:悲哀。
靓妆:美丽的妆容。
袨服:华丽的衣服。
昆明:古地名,这里指代繁华。
堑劫灰:战争后的废墟,像堑壕中的灰烬。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享受自然之美的心境。"荆棘芃芃百尺堆,路人云此是丛台"两句通过对丛生的荆棘和高达百尺的描述,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又壮观的画面,同时也表明了诗人所处之地是一片被人们称作丛台的地方。这里的丛台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界的一种认同和向往。

"雨中漳浦明还灭,门外青山去又来"两句则描绘了一幅雨中的景象。"漳浦"指的是水流潺潺的声音,"明还灭"表达了光线在阴云和雨幕间的变化,而"门外青山去又来"则是诗人对自然界中物态万千的一种感受,显示出一种生命力与动态美。

"歌啸且从今日乐,是非谁管后人哀"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超然态度。他通过"歌啸"的自由自在,表明自己要从今天开始享受生活,不再为世俗的是是非非所困扰,也不担心后人的评说和哀叹。

最后两句"靓妆袨服寻为土,不似昆明堑劫灰"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于自然的归依之情。"靓妆"是形容女子装扮得整洁美丽,"袨服"则指代古代士人之服饰,这里用来比喻大地和山川,而"寻为土"则是说这些都化作了泥土。而"不似昆明堑劫灰"则是在表达诗人对于自然界的纯净无染的赞美,认为它们与世间污浊、腐朽的东西迥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丛台景象的描写,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俗、回归自然的意境。

作者介绍
张舜民

张舜民
朝代:宋   字:芸叟   籍贯:邠州(今陕西彬县)   生辰:1065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猜你喜欢

阿字行后作七首·其四

收拾旧布囊,新诗叠重重。

临行不敢泣,各自惨心容。

河冻不能俟,言寄海舶中。

仰看鹤路直,俯视鲸波重。

千里在呼吸,一杯浮虚空。

日星挂眉睫,灏气荡心胸。

禁声莫高吟,恐或惊鼍龙。

(0)

示学人三十首·其二十

形骸暂相托,保护尔何为。

一息苟不来,撇之去如遗。

君看捣药人,谁能白昼飞。

(0)

示学人三十首·其十七

为恶祇自残,为善亦有数。

善恶皆幻生,劳劳成今古。

若识非幻者,无欣亦无恶。

(0)

示学人三十首·其十四

少年易使气,俗物必遭吐。

忽遇其中人,胸肝急披露。

老大足和平,于世或无忤。

泾渭难自浑,时复露其故。

(0)

示学人三十首·其二

根实枝乃茂,源深流自长。

方寸苟自正,立世大堂堂。

人誉我胡亲,人毁我胡伤。

浮云一千里,难掩赫日光。

(0)

思亲

亲舍迢迢久别离,客边无日不兴思。

西风孤馆闻蛩处,疏雨残灯听漏时。

上国霜寒鸳被薄,大江天远雁书迟。

白云望断空翘首,彩服何年献书卮。

(0)
诗词分类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诗人
金地藏 文秀 魏良臣 柳开 李充 章良能 李亨 陈璚 曹振镛 刘珍 孙楚 段玉裁 周葵 任翻 董恂 刘晏 程宿 冯京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