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樯锦缆趁平潮,神女飞来不待招。
龙舸虚传隋殿脚,阳台今见楚宫腰。
歌声遥泛高低浪,妆影斜通宛转桥。
箫鼓夕阳归棹晚,一弯新月又相邀。
牙樯锦缆趁平潮,神女飞来不待招。
龙舸虚传隋殿脚,阳台今见楚宫腰。
歌声遥泛高低浪,妆影斜通宛转桥。
箫鼓夕阳归棹晚,一弯新月又相邀。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期间城外观看龙舟竞渡的情景,以及诗人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独特感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诗人的思绪。
首句“牙樯锦缆趁平潮”,以“牙樯”和“锦缆”描绘了龙舟的豪华与壮观,而“趁平潮”则点出了竞渡的时机,营造出一种等待与期待的氛围。接下来,“神女飞来不待招”一句,将神话传说中的神女与现实中的龙舟竞渡巧妙结合,赋予了场景以浪漫色彩,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龙舸虚传隋殿脚,阳台今见楚宫腰”两句,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涵。这里将古代的龙舟与宫殿与眼前的龙舟与竞渡现场相联系,既是对历史的遥想,也是对当下景象的赞美。
“歌声遥泛高低浪,妆影斜通宛转桥”描绘了竞渡时的音乐与妆容,通过声音与光影的交织,展现出节日的欢乐与活力。同时,这种动态与静态的对比,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细腻观察。
最后,“箫鼓夕阳归棹晚,一弯新月又相邀”两句,以夕阳和新月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随着日落和月升,竞渡活动逐渐结束,但诗人的心境并未随之消散,而是被这份节日的氛围所感染,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端午节竞渡场景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节日的热闹与欢乐,也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深深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西出龙尾关,长风起林壑。
纡回俯平冈,直上削灵崿。
天低众峰偪,涂危寸步却。
元气斡混茫,层阴互包络。
石梁跨飞虹,何年五丁凿。
奔雷走怒泷,匹练洒晴瀑。
箐荒窜鼪鼯,砦密斗枝格。
夕烟生孤墟,寒翠湿双屩。
揽辔蹑崔嵬,白云高不落。
庄生贫如涸辙鳞,岂有群书供獭祭。
翻新不肯袭糟魄,属书离辞何詄丽。
古者私家无竹帛,闾塾相传但经艺。
后来著作日纷纷,枣木行将塞四裔。
传摹甚易得不难,翻使聪明受掩蔽。
当年制字烦鬼哭,更欲烧书起秦帝。
就中古册不可无,一二菁英擢芜翳。
连镳不厌百回看,洛阳市肆欢游诣。
先生庋架盈古香,十万骅骝简精锐。
此皆下驷不足贪,识宝波斯偶留憩。
叨同雅好耽缃素,愧与市人生校计。
得虞重费囊底羞,失每牵怀梦中呓。
先生一笑子归休,卧想陶陶结绳世。
平湖湖水清且涟,春风满路摇画船。
弄珠楼头一凝眺,远山初月光娟娟。
三月才过交四月,牡丹未谢啬薇发。
黄鱼市上带冰来,绿笋园中和雨掘。
二三朋好相提携,间来湖上酒具赍。
笑攀垂柳衣黏絮,醉踏落花香作泥。
风光如此良不恶,见惯司空浑淡漠。
身在他乡忆故乡,今朝始识平湖乐。
太白引行人,行向天西畔。
山腰青一片,鞍马冲烟断。
历坂逊九折,揽辔增三叹。
大荒飞鸟外,兹岭复天半。
毫无云木秀,徒然雪漫漫。
沙砾所积成,嶱嵑空凌乱。
岭西夏犹冬,重裘御青豻。
野饭犹难得,劳薪命炊爨。
喧喧拥鼓吹,簇簇森列驺。
仪卫一何雄,为是临边州。
却顾居中人,未免多惭羞。
据案阅文牍,琐细剧毛輶。
所列非一绪,强半因徵求。
上以供长官,下为胥吏谋。
闲及民生者,具文泛且浮。
空见日扰扰,火急疲置邮。
旧学竟安在,徇俗为苟偷。
胡不自引退,草衣归田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