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前野鹊声嘎嘎,是个争看欣且乐。
路边慈乌飞避人,行者见逐听者嗔。
鹊踏花枝交羽翼,乌绕寒巢哺雏食。
双双野鹊雄与雌,笑尔哑哑乌引儿。
翁不见世人好恶谁能识,对面相看言不得。
檐前野鹊声嘎嘎,是个争看欣且乐。
路边慈乌飞避人,行者见逐听者嗔。
鹊踏花枝交羽翼,乌绕寒巢哺雏食。
双双野鹊雄与雌,笑尔哑哑乌引儿。
翁不见世人好恶谁能识,对面相看言不得。
这首元代叶兰的《叹歌行》以生动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中描绘了檐前野鹊的欢快争鸣和路边慈乌的亲情呵护,通过对比两种鸟儿的不同行为,隐喻了世间善恶、好恶的复杂性。
“檐前野鹊声嘎嘎,是个争看欣且乐。” 开篇即以野鹊的欢声笑语引入,展现了自然界中的和谐与欢乐。接着,“路边慈乌飞避人,行者见逐听者嗔。” 通过慈乌对人的避让与行人的不满,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非总是和谐共处,有时会因误解或偏见而产生冲突。
“鹊踏花枝交羽翼,乌绕寒巢哺雏食。” 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野鹊与慈乌在各自领域内的温馨场景,野鹊在花间嬉戏,慈乌在寒巢喂养幼鸟,体现了生命的美好与自然界的秩序。
“双双野鹊雄与雌,笑尔哑哑乌引儿。” 诗人以野鹊的笑声与慈乌的引儿之声形成对比,不仅展现了不同鸟类的生活方式,也暗含了对人类社会中复杂情感关系的反思。
最后,“翁不见世人好恶谁能识,对面相看言不得。” 总结全诗,诗人提出疑问:人们的好恶之情,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即使面对面交流,也可能难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这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也是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哲学探讨,表达了诗人对复杂人际关系的感慨和对真挚情感交流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巧妙地融入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展现了叶兰作为元代诗人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深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