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头何处得天真,幻化身中气与神。
传取本来空是色,莫将心印向他人。
笔头何处得天真,幻化身中气与神。
传取本来空是色,莫将心印向他人。
这首诗《贻传神(其二)》由宋代诗人黄裳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和艺术理念。
首句“笔头何处得天真”,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对艺术创作源头的思考。这里的“天真”并非指幼稚或未经世事,而是指艺术创作中那种纯真、自然、不加雕饰的原始状态。诗人似乎在追问,艺术家如何能够捕捉到这种“天真”的灵感,将其融入作品之中。
第二句“幻化身中气与神”,进一步阐述了艺术创作的过程。诗人认为,艺术家的灵感和创造力并非来源于外在世界,而是在于自身内心的“气”与“神”。这里的“气”可以理解为内在的生命力、情感和精神状态,“神”则可能指的是超然的智慧或艺术的灵魂。这句话暗示了艺术创作是一种内在世界的自我表达,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心灵体验,将无形的“气”与“神”转化为有形的艺术作品。
第三句“传取本来空是色”,强调了艺术作品的本质。诗人认为,艺术作品虽然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但其核心价值在于其背后蕴含的“空”——即超越物质表象的精神内涵。这里的“空”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指艺术作品应当传递出一种超越表面形式的深刻意义,引导观者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真理或情感。
最后一句“莫将心印向他人”,是对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种指导。诗人告诫艺术家不应将自己的内心世界直接复制给他人,而应保持作品的独特性和原创性。同时,这也是对艺术欣赏者的提醒,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层的内涵,而非简单的模仿或复制。
综上所述,《贻传神(其二)》通过探讨艺术创作的源泉、过程和本质,以及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于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
石壁插湖口,磔裂具万状。
蛟龙拔古秋,阴崖閟灵藏。
乱挂猢狲藤,樵人不敢上。
湖波齧山足,冲激声愈壮。
取径入岩腹,路危藉筇杖。
放眼眺震泽,漭瀁失归向。
冲漫与白浮,左右列屏障。
远峰吐青螺,点点贮盘盎。
生平山水胸,及兹始一放。
天风吹衣裳,扑面溅寒浪。
悄然觅归路,沙碛行可傍。
落日不逢人,林端起樵唱。
高阁涵远春,我来春欲改。
长风起暗潮,万顷琉璃碎。
上映丹青壁,硉矹分错采。
下泊弹子涡,喷薄珠石琲。
抚景怀古人,先生遗像在。
想当守郡时,谈笑吐云海。
雄笔振神山,壮观空大块。
祇今读残碑,和者谁与对。
叹绝兹游奇,客抱豁以解。
归路指东莱,花开犹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