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筠劲质异纤柔,欲假携持助胜游。
不为凌霜高节在,对公灵寿合包羞。
孤筠劲质异纤柔,欲假携持助胜游。
不为凌霜高节在,对公灵寿合包羞。
此诗《邛竹杖》由宋代文彦博所作,通过对邛竹杖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之处与寓意深远的象征意义。
首句“孤筠劲质异纤柔”,以“孤筠”比喻邛竹杖,突出其独特的质地,既不同于一般的柔韧,也不同于常见的粗犷,而是兼具刚劲与细腻,展现出邛竹杖的独特魅力。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强调了邛竹杖与众不同的特质。
次句“欲假携持助胜游”,则表达了邛竹杖的实用价值和辅助作用。它仿佛是旅行者的好伴侣,能够帮助人们克服旅途中的困难,享受更精彩的旅程。这一句不仅赞美了邛竹杖的实用性,也暗示了它能给人带来便利和乐趣。
后两句“不为凌霜高节在,对公灵寿合包羞”,进一步揭示了邛竹杖的深层含义。前一句“不为凌霜高节在”,通过“凌霜”一词,形象地描绘了邛竹杖即使在严寒中也能保持其挺拔的姿态,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后一句“对公灵寿合包羞”,则是对邛竹杖的谦逊态度的描述,即使拥有如此高的节操,也不炫耀自己,而是与人共享,体现了君子之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邛竹杖的细致描绘,不仅赞美了其独特的物理特性,更赋予了它精神层面的意义,表达了作者对于坚韧、谦逊品格的推崇。
望远秋平。
初过雨、微茫水满烟汀。
乱葓疏柳,犹带数点残萤。
待月重帘谁共倚,信鸿断续两三声。
夜如何,顿凉骤觉,纨扇无情。
还思骖莺素约,念凤箫雁瑟,取次尘生。
旧日潘郎,双鬓半已星星。
琴心锦意暗懒,又争奈、西风吹恨醒。
屏山冷,怕梦魂、飞度蓝桥不成。
长亭路。
望渭北、漠漠春天树。
殷勤别酒重斟,明日相思何处。
晴丝飏暖,芳草外、斜阳自南浦。
望孤帆、影接天涯,一江潮带愁去。
回首杜若汀洲,叹泛梗飘萍,乍散还聚。
满径残红春归后,犹自有、杨花乱舞。
怅金徽、梁尘暗锁,算谁是、知音堪共语。
尽天涯、梦断东风、彩云鸾凤无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