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西峰末,怜君和气多。
劳生同朽索,急景似倾波。
禅者行担锡,樵师语隔坡。
旱□生赤藓,古木架青萝。
石涧新蝉脱,茅檐旧燕窠。
篇章蒙见许,松月好相过。
思苦通真理,吟清合大和。
□□□□□,风起送渔歌。
独在西峰末,怜君和气多。
劳生同朽索,急景似倾波。
禅者行担锡,樵师语隔坡。
旱□生赤藓,古木架青萝。
石涧新蝉脱,茅檐旧燕窠。
篇章蒙见许,松月好相过。
思苦通真理,吟清合大和。
□□□□□,风起送渔歌。
□□□□□,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深山之中,独自品味着自然景物的意境。首先,“独在西峰末”表明诗人身处偏远的高峰之末,环境清幽。接着,“怜君和气多”则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这里的“和气”可能指朋友温和的性格或是给予诗人安慰的话语。
“劳生同朽索,急景似倾波”两句,则形象地描述了时光流逝的感叹。诗人将自己的生命比喻为即将枯萎的藤蔓,而眼前的风景则如同奔腾而去的波涛,表达了一种对时间易逝和人生无常的哀婉。
“禅者行担锡,樵师语隔坡”描绘了山中禅者的宁静生活,以及与樵夫间偶尔的交流,这些景象都增加了诗中的自然氛围和哲思深度。
接下来的“旱□生赤藓,古木架青萝”则是对干涸之地上植物生命力顽强生长的描写,以及古老树木间缠绕着青苔的景象,这些都是对自然界不屈不挠精神的一种赞美。
“石涧新蝉脱,茅檐旧燕窠”则是对自然界更新换代的观察。蝉蜕脱壳而出,表示了生命的更新;而燕子重回旧巢,则隐含着诗人对于往昔岁月的怀念。
“篇章蒙见许,松月好相过”一句,是对文学创作和美好时光的一种享受。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以及希望能与友人共赏月色,分享这份美好的愿望。
“思苦通真理,吟清合大和”则深化了诗人的哲学思考和审美追求。他通过沉思苦难来领悟生命的真谛,并以清新的心境去融入宇宙之和谐。
最后,“风起送渔歌”则是对自由自在生活的一种向往。渔舟唱着歌曲,随风飘逸,体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自由漂泊的向往。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幅山水田园诗意画卷,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与哲学思考。
捉住玉山赤凤,神舟同泛,激浪漂浮。
便使鸟龟,开口显出嘉谟。
吸洪涛、枯干北海,吐巨波、浇溉西湖。自舒敷。
水纹花面,皆是金铺。光珠。
盈盈照耀,恰如明月,晃晃方隅。
普遍腾辉,尽成霞彩覆环纡。见圆珠。
深深渐现,结宝丹、空处超踰。得琼途。
大罗天上,永永惺苏。
遭遇中秋,近初更气爽,风定云散。
虚空露降,阐万里晴天,显青玉案。
举头瞻海岸,涌出金盘烂烂。不特门门焕。
人人共喜,贫富总争看。
谁能晓悟清辉,这银蟾里面,深隐阳算。星稀宿罕。
使鹊为飞去,与离为伴。一轮圆又满。
正当午、恰分子半。放光明灿。庵前召我冲霄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