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赠点易娄君复》
《赠点易娄君复》全文
宋 / 王义山   形式: 古风

伏羲先天易,其初一太极。

太极生阴阳,阴阳各有画。

濂溪何所传,妙得于太极。

极上作一圈,一圈只是白。

伏羲已为赘,大小圈更十。

不知果何意,多是祖河图。

所以负笭者,敢于嗤吾徒。

愿与易相忘,圈点画皆无。

(0)
注释
先天易:伏羲创立的易学理论。
太极: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本源概念。
太极:再次出现,强调其重要性。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对立统一原则。
濂溪:周敦颐,北宋理学家。
一圈:象征性的圆形图案。
祖河图:古代神秘的图腾或理论体系。
负笭者:指批驳或嘲笑者,手持简笔的人。
相忘:忘记,这里指希望超越易学的复杂性。
翻译
伏羲创立了先天易学,起初是太极的概念。
太极生出阴阳两仪,各自都有独特的象征。
濂溪先生传承的智慧,关键在于理解太极。
在太极之上形成一个圆圈,这个圆圈代表纯白无色。
伏羲的理论似乎多余,他增加了更多的圈层,多达十个。
这些增加的圈层意义不明,可能是对祖先河图的扩展。
因此,那些手持简笔的人,敢于嘲笑我们这一派。
我希望能与易学的繁复形式割舍,所有的圈点和线条都消失不见。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王义山所作,名为《赠点易娄君复》。诗中探讨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宇宙观念,即伏羲先天易的思想。伏羲是一位传说中的圣人,被认为是八卦的创造者。

首句“伏羲先天易,其初一太极”表达了对宇宙起源的认识,即万物源于一个根本——太极。太极又生出阴阳,阴阳之间的转换和交织构成了万物的基本法则,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接下来的“阴阳各有画”指的是阴阳通过八卦来展现其变化,而“濂溪何所传,妙得于太极”中,濂溪可能是指某位道家的居所或修炼之地,其深奥的智慧和修为皆源自对太极的理解。

“极上作一圈,一圈只是白”则描绘了一种宇宙图景,其中最高的境界以一个纯白的圆圈来象征,可能代表了至高无上的道或是宇宙的本原面貌。

然而,“伏羲已为赘,大大小圈更十”表达了一种超越原始简单图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变化可能暗示着宇宙万物的繁衍与发展,但也带有一丝对过度复杂化的质疑。

最后,“不知果何意,多是祖河图。所以负笭者,敢于嗤吾徒。愿与易相忘,圈点画皆无”则表现出诗人对于那些繁复的宇宙图解和哲学争辩持有怀疑态度,认为这些过于复杂的理论和图形可能已经背离了原始的道理。诗人希望能够超越这些纷争,与古代易学的纯粹精神相结合,从而达到一种忘却世间纷扰的境界。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宇宙观的深刻理解,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知识和智慧本质追求的态度。

作者介绍

王义山
朝代:宋   字:元高   号:稼村   籍贯:富州(今江西丰城)   生辰:1214——1287

王义山(1214——1287),字元高,号稼村,宋初文学大家王禹偁的后裔。富州(今江西丰城)人。精《易》学,善词赋。宋末进士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四。其诗学刘克庄,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一八讥其为“下劣诗魔,恶道坌出”、“酸腐庸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文皆沿宋季单弱之习,绝少警策”(卷一六六)。著《稼村类稿》三十卷,有明正德刻本、万历刻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三五二至三三五四录其诗三卷。文收入《全元文》。事迹见本集卷二九自作墓志铭、《元诗选》二集甲集。
猜你喜欢

丙寅日游杨氏塘归途得邓尚虎招饮并示诗教步韵

山川佳气郁葱开,景入灵辰上翠嵬。

览胜却从杨子去,招邀又见邓侯催。

尊开竹叶烟凝剑,风送梅花雪满杯。

回首隐玄高士集,阳春赢得袖中回。

(0)

雪中遇东征兵船·其二

雨雪霏霏柳叶残,兵戈东下拥吴关。

玉山影黯旌旗冷,银汉光摇草木寒。

李愬此宵曾入蔡,范雎昔日正攻韩。

主恩深重何时报,空请长缨倚剑看。

(0)

观山寺

苏门不可到,鸾啸学孙登。

急雨扶秋色,孤云伴定僧。

竹房全凿翠,茶鼎半烧藤。

礼罢诸天黑,归途影佛镫。

(0)

过三归台

空郊立马久徘徊,相国曾称天下才。

一笑功名终小器,万年凄寂只荒台。

樵苏晚傍牛羊下,禾黍争喧鸟雀来。

书社不知谁是主,夕阳萧索转堪哀。

(0)

舟夜湖风骤起

静夜风逾急,维舟客未安。

鱼龙应启蛰,浦溆遍生澜。

睡美愁仍起,更长梦亦寒。

呼灯危坐久,独酌慰惊湍。

(0)

与张计部夜语并寄家书

冉冉风尘客,悠悠桑梓情。

十年俱潦倒,片语尽平生。

候馆悲秋色,乡园羡昼行。

平安惟两字,凭为报柴荆。

(0)
诗词分类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诗人
饶节 刘一止 艾性夫 郑元祐 李时行 沈守正 庞蕴 袁桷 邱云霄 梁清标 张侃 林占梅 曹尔堪 周瑛 伍瑞隆 张以宁 汪莘 丁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