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策蹇出重城,三十馀臣逐队行。
敢附马周为凤啸,祇从鹿念作蝉声。
昌言已觉千金重,告老宁知一叶轻。
明主虚怀君翊戴,愿君麟阁不书名。
当年策蹇出重城,三十馀臣逐队行。
敢附马周为凤啸,祇从鹿念作蝉声。
昌言已觉千金重,告老宁知一叶轻。
明主虚怀君翊戴,愿君麟阁不书名。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熙春所作,名为《予告还里辱诸老赠诗用韵漫和十一首(其五)和柳赓予司空》。诗中表达了诗人即将退休返乡的心情,以及对朝廷的感激之情。
首句“当年策蹇出重城”,描绘了诗人过去离开京城的情景,以“策蹇”形容行动不便,暗示了官场生涯的艰辛与不易。接着,“三十馀臣逐队行”则表明了诗人作为众多官员中的一员,跟随众人一同前行,暗含了官场的集体性与从众心理。
“敢附马周为凤啸,祇从鹿念作蝉声”两句,运用典故,以马周和鹿念为喻,表达了诗人虽有才华如凤鸣,但不敢像马周那样直言进谏,只能像鹿念一样随波逐流,隐晦地表达了对官场环境的不满与无奈。
“昌言已觉千金重,告老宁知一叶轻”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官场言论的沉重感和对退休的轻松态度。昌言,即直言,这里指诗人曾有的谏言;一叶轻,则比喻退休的轻松。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官场与个人生活态度的转变。
“明主虚怀君翊戴,愿君麟阁不书名”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明君的敬仰和希望君主能善待辅臣的心愿。麟阁,古代指功臣画像悬挂的地方,这里借指功勋卓著的官员。诗人希望君主能记住辅臣的功绩,但又谦逊地表示自己不求留名,体现了高尚的品德和淡泊名利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巧妙的典故运用,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复杂情感,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地在山无不可,去年今年同不同。
银杯缟带逐车马,何似蓑笠随渔翁。
天下人子皆思亲,思而显之能几人。
入堂省亲亲不见,长向羹墙见亲面。
身苟不立名不扬,九原何由发幽光。
金枝挺挺贤公子,风树兴悲思不已。
口诵孝经第一篇,立身行道期心传。
直谅多闻古三益,标准宗支名籍籍。
前日召还胡不留,一麾出守西南州。
官职人心所同欲,孝子思亲恐亲辱。
不独思亲能显亲,孔门曾子君前身。
我愧思亲未能显,诗作思堂涕徒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