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中闻说牡丹花,多少人争耳傍誇。
潦倒参军来看晚,数枝已谢病僧家。
寺中闻说牡丹花,多少人争耳傍誇。
潦倒参军来看晚,数枝已谢病僧家。
这首诗描绘了在寺院中观赏牡丹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禅意。首句“寺中闻说牡丹花”,仿佛是不经意间听闻的消息,却引出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接着,“多少人争耳傍誇”一句,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对于牡丹花竞相夸赞的场景,既有热闹的氛围,也暗含了世俗的浮华。
然而,诗人并未被这种热闹所吸引,而是选择了与众不同的路径——“潦倒参军来看晚”。这里的“潦倒”二字,不仅描绘了诗人可能的外貌或心境,更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他选择在傍晚时分,一个较为安静的时间,去探访牡丹,这既是对自然美的追求,也是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最后一句“数枝已谢病僧家”,则将画面推向了更为深邃的层次。牡丹花虽美,但也有凋谢之时,正如人生一样,总有消逝的瞬间。而“病僧家”的设定,更是增添了几分禅意,暗示着生命与自然、时间与空间的深刻关联,以及对生命短暂而美好的深刻体悟。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转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超越物质的哲学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