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忽忽春将暮,下马山亭暂解鞍。
晴日扑帘花气暖,晚风迎路麦秋寒。
青林佛寺明金刹,白壁人家近翠峦。
知是公馀来问俗,不因游衍事追欢。
一年忽忽春将暮,下马山亭暂解鞍。
晴日扑帘花气暖,晚风迎路麦秋寒。
青林佛寺明金刹,白壁人家近翠峦。
知是公馀来问俗,不因游衍事追欢。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时,一位官员在山亭短暂休息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活动的和谐交融。
首联“一年忽忽春将暮,下马山亭暂解鞍”以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为背景,点明了地点——山亭,以及人物的动作——下马解鞍,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颔联“晴日扑帘花气暖,晚风迎路麦秋寒”运用对比手法,前句写晴日之下的温暖花香,后句则描绘晚风中麦田的凉意,既表现了季节的变换,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颈联“青林佛寺明金刹,白壁人家近翠峦”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由山亭周边的自然景观转向人文景观,青林、佛寺、白壁、翠峦,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尾联“知是公馀来问俗,不因游衍事追欢”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并非纯粹的游玩,而是出于对民间生活的关心和了解,体现了官员的职责与情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明代官员在公务之余对社会民生的关注,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苍苍孤松外,更有一林竹。
徘徊松竹间,数子皆耆宿。
老圃且共娱,清霜忽忘肃。
正喜餐黄英,有客来不速。
坐客静相对,狂谈惟我独。
城东晚香叟,新诗示一轴。
为报岭头梅,驿使已相属。
我欲祷苍苍,留此东篱菊。
但得傲霜枝,常伴破茅屋。
何须白衣至,醇醪吾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