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台不见秋草衰,却忆吴王全盛时。
千年月照秋草上,吴王在时几回望。
至今月出君不还,世人空对姑苏山。
山中精灵安可睹,辙迹人踪麋鹿聚。
婵娟西子倾国容,化作寒陵一堆土。
古台不见秋草衰,却忆吴王全盛时。
千年月照秋草上,吴王在时几回望。
至今月出君不还,世人空对姑苏山。
山中精灵安可睹,辙迹人踪麋鹿聚。
婵娟西子倾国容,化作寒陵一堆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邃的历史画卷,诗人以沉郁的情怀,回顾着吴国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诗中“古台不见秋草衰”一句,通过对古代遗迹的描写,表现了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而“却忆吴王全盛时”则揭示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无限眷恋与怀念。
“千年月照秋草上,吴王在时几回望”两句,运用了千年的长河来衬托古代月光之美,以及吴王对这片土地的珍视。这里的“几回望”,不仅是时间上的反复,更蕴含着对往昔岁月无法重返的深切哀愁。
至于“至今月出君不还,世人空对姑苏山”则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悲凉之情。面对依然升起的明月,诗人感慨吴王已逝,而今人只能徒劳地凝视着姑苏山,表达了历史的无常与个人的渺小。
“山中精灵安可睹,辙迹人踪麋鹿聚”两句,以神秘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山中生灵共存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传达了诗人对超越尘世、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最后,“婵娟西子倾国容,化作寒陵一堆土”则是对历史人物美貌西施(西施即西子,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宠爱的美女)的感慨。西子的倾城之貌最终也只能化为尘土,这不仅是对个人生命无常的哀叹,更是对整个历史文化遗产消逝的深沉反思。
总体而言,诗人通过对古台、月光、吴王与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对于过往荣耀的怀念以及面对现实无常时的悲凉情感。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和精致的艺术构造,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特有的历史沧桑与哲理思考。
我爱陶渊明,超然遗世想。
一奏无弦琴,妙曲寄玄响。
翛然听以气,万籁应诸掌。
舟车就所便,丘壑信孤往。
泉涓木欣欣,酌酒助俯仰。
酣醉颓云烟,舒啸逸罗网。
斯人孰可见,梦寐期佛彷。
兀如南山松,亭亭植千丈。
彼美隐官隐,苍林映深屋。
俗驾远庭除,佛像镇堂隩。
兰芷稍扶疏,荆榛已锄筑。
沉思第一义,修持若砻玉。
觉城开迷云,魔军当破竹。
接人有馀地,拔我出坑谷。
斋羞复招要,甘香蒸黍粟。
永与膻荤辞,既饱精神肃。
石坐衬枯蒲,茶瓯泛新菊。
醍醐灌诸顶,饥火灭空腹。
昔闻居士饭,一钵万人足。
君若乘三车,愿为车下犊。
北风方苦寒,冰霜昼未消。
偶倾御史盖,同上丁山椒。
空崖白云宿,拱木猕猴跳。
碑皴龟腹裂,泉活龙尾摇。
枯松起幽籁,中天奏云韶。
苔深鸦发翠,石立壮土翘。
荒坟瘗参军,沉魄谁与招。
却读乐安词,惨淡窥泬寥。
矧复见犹子,危言动清朝。
甘心脱豸冠,窜迹投冗寮。
公议在后世,美才无吝骄。
六经收满腹,辨析皆有条。
登山听君语,淙淙碎琼瑶。
但惊白日落,归驭不可邀。
明发余亦往,安得同渔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