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高可仰,其奈广川何。
身在窥园少,忠留对策多。
野花馀锦绣,林鸟半啼歌。
圣世贤良诏,儒生复此过。
昔人高可仰,其奈广川何。
身在窥园少,忠留对策多。
野花馀锦绣,林鸟半啼歌。
圣世贤良诏,儒生复此过。
这首诗描绘了对董仲舒的追思与敬仰之情,通过董子下帷处的景象,展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传承。首句“昔人高可仰”,表达了对董仲舒高尚人格的崇敬,他虽已逝去,但其精神与成就依然令人仰望。接着,“其奈广川何”一句,以广川比喻时间的长河,暗示董仲舒的影响跨越时空,如同广川般深远。
“身在窥园少,忠留对策多”两句,通过对比董仲舒在世时的勤勉与离世后留下的智慧结晶,强调了他的忠诚与贡献。窥园,可能指董仲舒在学术上的探索与研究,而“对策多”则表明他在政治上的谏言与策略,为国家与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野花馀锦绣,林鸟半啼歌”描绘了董仲舒去世后的自然景观,野花如同锦绣一般点缀着大地,林间的鸟儿似乎在哀鸣,这一景象既美丽又略带悲凉,象征着董仲舒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与影响依旧在世间流传。
最后,“圣世贤良诏,儒生复此过”点明了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作为儒家学者的地位。圣世贤良诏,意味着在那个时代,董仲舒因其卓越的道德品质和学术成就,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与表彰。对于后来的儒生而言,董仲舒成为了他们学习的榜样,每次经过这里,都能感受到其精神的激励。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董仲舒事迹的追忆,展现了其在学术与政治领域的杰出贡献,以及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蕴含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与敬仰之情。
院宇临池水,桥边绕水胧?
。
桥左右,水西东。
水木两芙蓉。
低疑洛浦凌波步,高如弄玉凌空。
叶百叠,蕊千重。
更都染轻红。
冲冲。
能消尽,忧心似结,看艳色、浑如梦中。
为爱惜芳容未尽,好移去,满插家园,特与培封。
年年对赏美质,朝朝披玩香风。
念区区远宦,带月侵晨,燃烛中宵。
有昔曾游遍,过三湘下浙,二水通潇。
小舟暂辍兰棹,赢马复鞭摇。
但旧日雄图,平生壮气,往往潜消。
迢迢。
向年事,记艳质平堤,曾共听镳。
醉□游沙市,被疏狂伴侣,期暮相招。
怎知后约难再,牛女隔星桥。
待远结双成,他时去窃千岁桃。
桑阴柔弄羽葆。
莲渚芳容窈。
翠叶浓漳屋,绵蛮时啭黄鸟。
闲步挼嫩草。
鱼儿闹。
作队游苹沼。
画屏小。
纱厨簟枕,接挼沈醉犹倒。
华胥境界,燕子几声催晓。
携手兰房未步到。
还觉。
衷情知向谁表。
残霞殿雨,皞气入窗扉。
并梧堕叶,寒砌叫蛩,秋满屏帏。
罗袖匆匆叙别,凄凉客里,异乡谁更相知。
念伊其。
当时芍药同心,谁知又爽佳期。
直待金风到后,红叶秋时。
细写情辞。
何用纸。
又却恐、秋深叶渐稀。
春风恶劣。
把数枝香锦,和莺吹折。
雨重柳腰娇困,燕子欲扶扶不得。
软日烘烟,乾风吹雾,芍药荼弄颜色。
帘幕轻阴,图书清润,日永篆香绝。
盈盈笑靥宫黄额。
试红鸾小扇,丁香双结。
团凤眉心倩郎贴。
教洗金罍,共看西堂,醉花新月。
曲水成空,丽人何处,往事暮云万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