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后节常早,秋前报立秋。
金行先十日,火德已西流。
风至顿含爽,云徂不欲留。
晚荞全种未,愁过冀消愁。
闰后节常早,秋前报立秋。
金行先十日,火德已西流。
风至顿含爽,云徂不欲留。
晚荞全种未,愁过冀消愁。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题为《立秋》。诗中描绘了立秋时节特有的自然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受。
首句“闰后节常早”,点明了立秋节气到来的时间特点,通常在闰月之后,比正常年份稍早一些。接着,“秋前报立秋”则直接说明了立秋的到来,预示着秋天的开始。
“金行先十日,火德已西流”两句,运用了五行学说来描述季节转换。金代表秋季,火代表夏季,这里通过“金行先十日”和“火德已西流”来形象地说明了从夏到秋的过渡。
“风至顿含爽,云徂不欲留”描绘了立秋时节的气候特征。秋风送爽,云彩飘散,不再停留,体现了季节更替带来的清新与变化。
“晚荞全种未,愁过冀消愁”则是对农事活动的描写,晚荞尚未播种,诗人或许因农事未完而感到忧虑,但又期待通过忙碌的农事来排解心中的愁绪。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立秋时节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体验,既有对季节变换的敏感捕捉,也有对生活实际的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