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下搜岩野,高人入竹林。
长因抗疏日,便作去官心。
清俸供僧尽,沧洲寄迹深。
东门有归路,徒自弃华簪。
诏下搜岩野,高人入竹林。
长因抗疏日,便作去官心。
清俸供僧尽,沧洲寄迹深。
东门有归路,徒自弃华簪。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宽的作品,名为《送惠补阙》。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描述一种隐逸之人的境界和心态。
“诏下搜岩野”一句,表明有一种官方的命令或召唤降临到山野之间,可能是对隐逸者的征召。而“高人入竹林”则表现了这位隐者选择退隐到自然之中的决心。竹林在古代文学中常象征着清高脱俗的生活。
接着,“长因抗疏日,便作去官心”两句,说明隐者的内心世界。他因为长时间的孤独和远离尘世,而开始对世俗的职位产生了厌倦之情,转而倾向于放弃功名利禄的心态。
“清俸供僧尽,沧洲寄迹深”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隐者可能参与佛教活动,甚至可能成为一位僧人,用这种方式来体现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物质世界的放下。而“沧洲寄迹深”则进一步强调了隐者的行踪难寻,他的人生轨迹已经与世俗隔绝。
最后,“东门有归路,徒自弃华簪”表达了隐者对于归隐之路的明确选择,以及对昔日荣华的彻底放弃。这里的“东门”可能是隐者的家乡或特定地点,而“华簪”则象征着官职和荣耀。
整首诗通过隐逸之人的心理活动,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理念。
武川之溪,浙水所发源。
西流到金华,合为双溪波流益沄沄。
当其发源处,粤有徐氏居其村。
渠家奕世尚诗礼,种德植义素以积善闻。
有弟与昆,有子及孙,一门之内,蔼然若春温。
世业不陨,善之所积,是乃庆所存。
试观在昔,或七叶珥貂,或三世列戟,悉由微贱高其门。
积德所致讵谓无其因,彼有稔奸肆恶乃获尊。
富安荣者天之未定非天实,薨薨我愿徐氏有引而勿替,百世虽远庆孟敦。
谓予不信请看武川水,源深流长非可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