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乌夜啼》
《乌夜啼》全文
明 / 罗洪先   形式: 古风

寒乌哑哑啼夜霜,南邻北邻愁夜长。

梦中机杼见颜色,觉来血泪沾衾裳。

男儿有身自何处,三年不见萱花树。

春草遥瞻西日斜,长江自逐东流去。

江流暮草悲复悲,年年陌上送春迟。

欲凭青鸟问王母,可有瑶池相见时。

(0)
鉴赏

这首诗《乌夜啼》由明代诗人罗洪先所作,描绘了一幅凄凉而深沉的画面,通过寒乌的啼叫和夜霜的渲染,营造出一种孤寂与哀愁的氛围。

首句“寒乌哑哑啼夜霜”,以乌鸦的叫声开篇,不仅点明了时间——夜晚,还暗示了环境的寒冷与荒凉。乌鸦的啼声在夜霜的背景下显得更加凄厉,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

接着,“南邻北邻愁夜长”一句,将情感进一步深化,通过邻居们的愁绪,表现了人们在孤独夜晚的无助与寂寞。这种愁绪不仅仅是对夜晚漫长本身的感慨,更蕴含着对生活困境、离别之苦的深切感受。

“梦中机杼见颜色,觉来血泪沾衾裳”两句,巧妙地运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在梦中,他或许找到了一丝慰藉或希望,但醒来后,面对现实的残酷,泪水与悔恨交织,浸湿了衣裳,形象地展现了心灵深处的创伤。

“男儿有身自何处,三年不见萱花树”则将情感聚焦于个人经历,通过“三年不见萱花树”的比喻,表达了长时间的分离与思念之情。萱花树在这里象征着亲人或故乡,三年未见,不仅体现了时间的漫长,也反映了主人公对亲人的深深挂念。

“春草遥瞻西日斜,长江自逐东流去”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春草遥望夕阳,长江向东流淌,既展现了季节的更替,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逆转。夕阳的余晖与长江的东流,构成了一种静谧而又略带伤感的美,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最后,“江流暮草悲复悲,年年陌上送春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江水的流动与暮草的凋零,都是时间流逝的象征,而每年春天的到来似乎总是如此缓慢,让人感到无奈与哀愁。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生百态的一种感慨。

“欲凭青鸟问王母,可有瑶池相见时”以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和瑶池作为寄托,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或理想世界的渴望与向往。通过向王母询问是否有相见的机会,既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暗含了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逃避。

综上所述,《乌夜啼》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与思考的世界,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爱情、亲情以及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深远的佳作。

作者介绍
罗洪先

罗洪先
朝代:明   字:达夫   号:念庵   籍贯: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   生辰:1504-1564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猜你喜欢

年终书怀

腊鼓鼕鼕岁又阑,几回仰屋发长叹。

诗多潦草词尤涩,笔不生花砚亦乾。

昔日只知贫病苦,此时真觉笑啼难。

欧风遍地儒书废,不见当年苜蓿盘。

(0)

家时甫星使端午招同幕府板桥园夜集

海云岛月付沧桑,眼底扶馀识霸王。

金谷园亭诗酒录,玉溪身世绮罗场。

隔江喧夺龙舟綵,列戟光凝燕寝香。

天汉星槎望牛斗,宣防移节镇珂乡。

(0)

曹仁宪谨荣寿·其三

顶礼焚香告上天,河南夫子祝彭年。

筹周六甲贞元会,庆尽三多日月延。

鹤算长生宜佩箓,龟龄不老直为仙。

慇勤敬上南山酒,晋爵加冠定有缘。

(0)

东港竹枝词·其五

湖边春水碧于苔,为听泠泠溪畔来。

不耐颠风阻人兴,渔舟欲上又推开。

(0)

毗陵,孔道也。壬辰之冬,孟渎三河大工未已,漕艘毕集。又以台湾有事;豫、陕官兵络绎南下,供应骄将悍卒,晓夜扁舟与夫役奔走河干者三月,虽寒热之疾屡作,风雪中竟亦无害。作此示从役诸人

羽书驿传日纵横,抚字催科政未成。

三月扁舟风雪雨,一时徵役漕河兵。

官如逆旅还多病,岁近知非亦自惊。

辛苦闾阎人莫叹,明年安稳事春耕。

(0)

大屯顶登眺

飘渺雄观一望收,遥遥岛屿浪中浮。

看山兴适行无定,困雨心烦醉即休。

云影日移岩穴暝,涛声夜吼海门秋。

从今诗骨添雄健,胜卧元龙百尺楼。

(0)
诗词分类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诗人
张玉娘 曹松 张正见 潘阆 杨继盛 赵汝腾 林季仲 陈元光 关汉卿 宋荦 苏曼殊 唐彦谦 刘墉 毕自严 刘筠 胡铨 萧衍 陈子昂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