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乌哑哑啼夜霜,南邻北邻愁夜长。
梦中机杼见颜色,觉来血泪沾衾裳。
男儿有身自何处,三年不见萱花树。
春草遥瞻西日斜,长江自逐东流去。
江流暮草悲复悲,年年陌上送春迟。
欲凭青鸟问王母,可有瑶池相见时。
寒乌哑哑啼夜霜,南邻北邻愁夜长。
梦中机杼见颜色,觉来血泪沾衾裳。
男儿有身自何处,三年不见萱花树。
春草遥瞻西日斜,长江自逐东流去。
江流暮草悲复悲,年年陌上送春迟。
欲凭青鸟问王母,可有瑶池相见时。
这首诗《乌夜啼》由明代诗人罗洪先所作,描绘了一幅凄凉而深沉的画面,通过寒乌的啼叫和夜霜的渲染,营造出一种孤寂与哀愁的氛围。
首句“寒乌哑哑啼夜霜”,以乌鸦的叫声开篇,不仅点明了时间——夜晚,还暗示了环境的寒冷与荒凉。乌鸦的啼声在夜霜的背景下显得更加凄厉,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
接着,“南邻北邻愁夜长”一句,将情感进一步深化,通过邻居们的愁绪,表现了人们在孤独夜晚的无助与寂寞。这种愁绪不仅仅是对夜晚漫长本身的感慨,更蕴含着对生活困境、离别之苦的深切感受。
“梦中机杼见颜色,觉来血泪沾衾裳”两句,巧妙地运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在梦中,他或许找到了一丝慰藉或希望,但醒来后,面对现实的残酷,泪水与悔恨交织,浸湿了衣裳,形象地展现了心灵深处的创伤。
“男儿有身自何处,三年不见萱花树”则将情感聚焦于个人经历,通过“三年不见萱花树”的比喻,表达了长时间的分离与思念之情。萱花树在这里象征着亲人或故乡,三年未见,不仅体现了时间的漫长,也反映了主人公对亲人的深深挂念。
“春草遥瞻西日斜,长江自逐东流去”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春草遥望夕阳,长江向东流淌,既展现了季节的更替,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与不可逆转。夕阳的余晖与长江的东流,构成了一种静谧而又略带伤感的美,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最后,“江流暮草悲复悲,年年陌上送春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江水的流动与暮草的凋零,都是时间流逝的象征,而每年春天的到来似乎总是如此缓慢,让人感到无奈与哀愁。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生百态的一种感慨。
“欲凭青鸟问王母,可有瑶池相见时”以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和瑶池作为寄托,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或理想世界的渴望与向往。通过向王母询问是否有相见的机会,既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暗含了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逃避。
综上所述,《乌夜啼》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与思考的世界,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爱情、亲情以及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深远的佳作。
羽书驿传日纵横,抚字催科政未成。
三月扁舟风雪雨,一时徵役漕河兵。
官如逆旅还多病,岁近知非亦自惊。
辛苦闾阎人莫叹,明年安稳事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