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右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右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战争场面和士兵生活的古体七言绝句,通过对比和夸张手法,展现了军旅生活中的苦乐参半,以及将领征战的英勇与功绩。
诗人先从“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的开篇,直接点出了边塞战争的艰辛,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英雄人物的追求和向往。紧接着,“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两句,则强调了将领的英勇与军队的战斗力,不会长时间陷于困顿。
接下来的“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四句,具体描绘了将领征战的情景,其中“相公”应是指代军中统帅,通过其征伐关右(即关中的西部地区)的英勇事迹,以及两次出征的速胜来彰显其武力和威望。
而在“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中,则描绘了战争胜利后的场景,军队收复失地、分赃犒赏的盛况,以及士兵们的欢庆和丰足。
以下“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徒行兼乘还,空出有馀资”四句,又从物质层面刻画了军队的富足与胜利后的慷慨,士兵和战马都得到了充分的休养和补给。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则是对战争成果的总结,将领不仅扩展了疆域,而且快速而又顺利地返回,并在都城中受到欢庆,其愿望也得到了实现。
最后,“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四句,则反映了将领公私分明的品质,无论是在处理国事还是家庭事务,都能做到恰当的平衡。
全诗通过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绘和将领英勇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军旅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士兵对于胜利与荣耀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