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索风回阵,晖晖日弄晴。
扫门收石润,走马觉身轻。
路阔车添辙,泥乾仆问程。
暮川行客远,云气自昏明。
索索风回阵,晖晖日弄晴。
扫门收石润,走马觉身轻。
路阔车添辙,泥乾仆问程。
暮川行客远,云气自昏明。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初晴,许田道中所见之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和旅途中的感受。
首联“索索风回阵,晖晖日弄晴”,开篇即以动态的描写展现雨后的景象。索索的风吹过,仿佛是大自然在整理着什么,而阳光则在晴朗的天空中跳跃,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这里通过“回阵”与“弄晴”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风与日光在雨后初晴时的不同状态,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景象的喜爱与赞美。
颔联“扫门收石润,走马觉身轻”,进一步深入描述了雨后的环境变化。门前的石头因雨水的滋润而显得更加光滑,马儿在这样的道路上行走,不仅感觉到了身体的轻松,也似乎能感受到大地的湿润与生命的气息。这两句通过“扫门”与“收石润”的细节,以及“走马觉身轻”的主观感受,细腻地展现了雨后环境的变化对人与自然的微妙影响,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这种变化的敏锐感知和深刻体验。
颈联“路阔车添辙,泥乾仆问程”,继续描绘了道路的变化。随着雨停,道路变得更加宽阔,车辆的行驶留下了一道道车辙,而泥土也逐渐干燥,使得行人在询问路程时,能够更加清晰地辨认方向。这一联通过“路阔”与“车添辙”的对比,以及“泥乾仆问程”的情境,不仅展现了雨后道路的变化,也反映了旅途中人们对于方向与路径的关注,以及对自然环境适应性的体现。
尾联“暮川行客远,云气自昏明”,将视角转向傍晚的江边,远处的行客渐行渐远,而天边的云气则在昏暗与明亮之间变换,呈现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这一联通过“暮川”与“行客远”的画面,以及“云气自昏明”的自然现象,营造出一种深邃而悠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感慨与对旅途孤独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雨后许田道中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变化,以及旅途中人的感受与思考,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二十二三年,游秦复滞燕。
徒陪群彦后,自苦此生前。
径折啼猿树,岩荒喷月泉。
东堂曾受荐,垂白志犹坚。
淅淅复栖栖,人间只自迷。
终年愁远道,到老去何蹊。
始见红叶落,又闻黄鸟啼。
不因趋大旆,谁肯暂提携。
童蒙即苦辛,未识杏园春。
谩倚无为日,还成不偶人。
乡程长恨远,旅梦亦愁贫。
天地虽云广,殊难寄此身。
春闱久已滞,秋赋又逢停。
选士疑长阻,伤时自不宁。
秦城还逐梦,楚徼影随形。
此去吟虽苦,何人更肯听。
孤立时全塞,求名势转难。
身多离下国,分合阻长安。
越鸟啼春早,蛮花送雨寒。
丘门沾顾重,未别欲阑干。
《陈情献江西李常侍五首》【唐·许棠】二十二三年,游秦复滞燕。徒陪群彦后,自苦此生前。径折啼猿树,岩荒喷月泉。东堂曾受荐,垂白志犹坚。淅淅复栖栖,人间只自迷。终年愁远道,到老去何蹊。始见红叶落,又闻黄鸟啼。不因趋大旆,谁肯暂提携。童蒙即苦辛,未识杏园春。谩倚无为日,还成不偶人。乡程长恨远,旅梦亦愁贫。天地虽云广,殊难寄此身。春闱久已滞,秋赋又逢停。选士疑长阻,伤时自不宁。秦城还逐梦,楚徼影随形。此去吟虽苦,何人更肯听。孤立时全塞,求名势转难。身多离下国,分合阻长安。越鸟啼春早,蛮花送雨寒。丘门沾顾重,未别欲阑干。
https://shici.929r.com/shici/L26bS.html
东吴远别客西秦,怀旧伤时暗洒巾。
满野多成无主冢,防边半是异乡人。
山河再阔千余里,城市曾经一百春。
闲与将军议戎事,伊兰犹未绝胡尘。
蹉跎远入犬羊中,荏苒将成白首翁。
三楚田园归未得,五原岐路去无穷。
天垂大野雕盘草,月落孤城角啸风。
难问开元向前事,依稀犹认隗嚣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