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深苔履迹,夜已半秋声。
当此影孤候,能禁思独生?
灯骄萤火细,月借鹤衣明。
若乃西方住,西方风露清。
立深苔履迹,夜已半秋声。
当此影孤候,能禁思独生?
灯骄萤火细,月借鹤衣明。
若乃西方住,西方风露清。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深秋之夜,独自怀想远方友人的场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之情。
首句“立深苔履迹”,描绘了诗人独自站立在长满青苔的地面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暗示了其孤独与寂寞的状态。接着,“夜已半秋声”一句,通过“夜半”和“秋声”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凉意的夜晚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感。
“当此影孤候,能禁思独生?”这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产生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人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但又意识到这种等待可能永远无法实现,内心充满了无奈与哀愁。
接下来的“灯骄萤火细,月借鹤衣明”两句,通过对比和比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以“灯”、“萤火”、“月”和“鹤衣”为载体,描绘了一幅光影交错、明暗交织的画面。其中,“灯骄”与“萤火细”形成对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月借鹤衣明”则以鹤的羽毛借月光之明喻示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如同月光般明亮而遥远。
最后,“若乃西方住,西方风露清”两句,似乎是对远方友人所在之地的想象与祝愿。诗人希望友人所在之处,风清露冷,心境宁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与美好祝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孤独与思念的秋夜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中元日,藏金华丹经於天坛石室。
中兴乱后人得之,字画如洛神赋,缣素亦不烂坏。
予於山阳一相识家尝见之丹书碧字。
细说金华事。
试问谁边堪举似。
除却青莲居士。
胎仙八表冷风。
争教低首樊笼。
梦里云装烟驾,倚天坛影西东。
离合悲欢酒一壶。
白头红颊醉相扶。
见说德星今又聚。
何处。
范家亭上会周吴。
造物有情留此老。
人道。
洛西清燕百年无。
六客不争前与后。
好□。
龙眠老笔画新图。
拟六客君显、淄川李德之、用东坡体。
要新声陶写,奈声外有声何。
怆银字安清,珠绳莹滑,怨感相和。
风流故家人物,记诸郎、吹管念奴歌。
落日邯郸老树,秋风太液沧波。
十年燕市重经过。
鞍马宴鸣珂。
趁饥凤微吟,娇莺巧啭,红卷钿螺。
缠头断肠诗句,似邻舟、一听惜蹉跎。
休唱贞元旧曲,向来朝士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