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山仍采隐,在山不在深。
持斧事远游,固非匠者心。
翳翳青桐枝,樵爨日所侵。
斧声出岩壑,四听无知音。
岂为鼎下薪,当复堂上琴。
凤鸟久不栖,且与枳棘林。
采山仍采隐,在山不在深。
持斧事远游,固非匠者心。
翳翳青桐枝,樵爨日所侵。
斧声出岩壑,四听无知音。
岂为鼎下薪,当复堂上琴。
凤鸟久不栖,且与枳棘林。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采伐树木的生活场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红尘、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采山仍采隐,在山不在深”两句表明诗人虽然身处山中,但并非是为了逃避世俗,而是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隐逸。随后“持斧事远游,固非匠者心”则强调了这种行为并不仅仅出于技艺的需求,而是一种探求生命真谛的心路历程。
诗中的自然景象如“翳翳青桐枝”、“樵爨日所侵”等,不仅画出了山林的宁静美丽,也透露出隐士们日复一日、默默无闻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劳作声响,如“斧声出岩壑”,在大自然中回荡,却往往被世人忽略,显得格外孤寂。
而“岂为鼎下薪,当复堂上琴”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这里的“鼎下薪”和“堂上琴”,分别象征着世俗生活中的忙碌与艺术创作中的雅致,表达了诗人对更高精神追求的向往。
最后,“凤鸟久不栖,且与枳棘林”一句,则是对现实环境的一种无奈接受。诗人通过比喻凤鸟不再栖息,暗示了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在当时社会中得不到施展,只能暂时沉浸于世俗之中的“枳棘林”——复杂而又艰难的环境中。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精神自由和生命真谛的深刻追求,以及面对现实时的无奈与期盼。
西江赴海穿双峡,十里寒青半天插。
晴空倒影连明河,滔滔不碍鲸鱼呷。
绞绡高覆紫微冠,翠簟平铺玉皇榻。
中藏石室与嵩台,巨壁棱层老鳞甲。
欲飞未去凤逶迤,将蛰还伸龙匼匝。
浪摇蓬岛何其危,桂塞广寒无乃狭。
大匠不由基构成,洞门大启无人扃。
六月来游乃挟纩,酌酒向口疑冰生。
三溪诘曲愈难涉,举烛但爱烟溟溟。
返似霜缣见山水,画手只许吴生是。
有谁文采如昌黎,物物为我从头记。
自惭才短空冥搜,俚语未足苍崖留。
元戎闻之索大笔,默坐远想书胜游。
凭凌风力若捕虎,窘束景象如缚仇。
那知子厚号雅健,不识谢守为风流。
桓桓斯人富学海,少陵重生谪仙在。
琮琤击玉敲黄金,倚马千言未尝改。
高下岂必世俗知,浩气已充天壤内。
又如淮阴善将略,不战能令敌先败。
暂辞侍从来东南,羊城异日为傅岩。
不唯巴笺吟咏足,即看玉牒功名镵。
滁阳吴公昔曾赋,落落文华精注措。
毛侯亦许送和章,马上横戈写长句。
孰云高要陋且遐,三篇入石神鬼嗟。
愿挥硬画夺剑戟,下视鸟迹初遗沙。
此心虽大虑转小,刻就颇忧龙作蛇。
譬之博奕仲尼与,群儿恶用相识哗。
端溪石工古称妙,年年琢砚供正衙。
刚刀截碑易于砚,龟螭相射生彤霞。
岐山石鼓久缺矣,苦县光和真瘦耶。
流传万本入中国,谁怜此乐瘴水涯。
共探泉石造淡漠,岂忆冠盖追荣华。
公思归乎欲致主,四方飘泊予为家。
予意无留亦无去,等将幻质随杨花。
《奉和广帅蒋颖叔留题石室》【宋·郭祥正】西江赴海穿双峡,十里寒青半天插。晴空倒影连明河,滔滔不碍鲸鱼呷。绞绡高覆紫微冠,翠簟平铺玉皇榻。中藏石室与嵩台,巨壁棱层老鳞甲。欲飞未去凤逶迤,将蛰还伸龙匼匝。浪摇蓬岛何其危,桂塞广寒无乃狭。大匠不由基构成,洞门大启无人扃。六月来游乃挟纩,酌酒向口疑冰生。三溪诘曲愈难涉,举烛但爱烟溟溟。返似霜缣见山水,画手只许吴生是。有谁文采如昌黎,物物为我从头记。自惭才短空冥搜,俚语未足苍崖留。元戎闻之索大笔,默坐远想书胜游。凭凌风力若捕虎,窘束景象如缚仇。那知子厚号雅健,不识谢守为风流。桓桓斯人富学海,少陵重生谪仙在。琮琤击玉敲黄金,倚马千言未尝改。高下岂必世俗知,浩气已充天壤内。又如淮阴善将略,不战能令敌先败。暂辞侍从来东南,羊城异日为傅岩。不唯巴笺吟咏足,即看玉牒功名镵。滁阳吴公昔曾赋,落落文华精注措。毛侯亦许送和章,马上横戈写长句。孰云高要陋且遐,三篇入石神鬼嗟。愿挥硬画夺剑戟,下视鸟迹初遗沙。此心虽大虑转小,刻就颇忧龙作蛇。譬之博奕仲尼与,群儿恶用相识哗。端溪石工古称妙,年年琢砚供正衙。刚刀截碑易于砚,龟螭相射生彤霞。岐山石鼓久缺矣,苦县光和真瘦耶。流传万本入中国,谁怜此乐瘴水涯。共探泉石造淡漠,岂忆冠盖追荣华。公思归乎欲致主,四方飘泊予为家。予意无留亦无去,等将幻质随杨花。
https://shici.929r.com/shici/rUU9v8QvZ3.html
捕寇治狱皆有闻,才力纵横真出群。
荐书交上三岁满,玉陛引对瞻吾君。
胸中策画烂星斗,笔写纸上虬龙奔。
完创补弊有捷理,此时歧路挐青云。
云霄问谁作霖雨,愿洗边城血中土。
和气油然熟禾黍,天下蒸黎免穷苦。
男儿事业当致主,我独沈沟亦无语。
离亭愁怀安可数,春风自在花飞舞。
船尾插旗轰画鼓,掺袂青山遮别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