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兀贪生业,憨人合脑痴。
漫作千年调,活得没多时。
急手求三宝,愿入涅盘期。
杓柄依僧次,巡到厥摩师。
兀兀贪生业,憨人合脑痴。
漫作千年调,活得没多时。
急手求三宝,愿入涅盘期。
杓柄依僧次,巡到厥摩师。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梵志的《诗并序》之三十一,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揭示了对人生和生死的深刻思考。
首句“兀兀贪生业”,描绘出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忙碌奔波,追求物质与名利的场景,形象地刻画了人性中对生存的执着与贪婪。接下来,“憨人合脑痴”一句,通过“憨人”的形象,讽刺了那些盲目追求、不懂珍惜生命本质的人,强调了智慧与生活的真谛。
“漫作千年调,活得没多时。”这两句诗则进一步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与虚妄,指出人们往往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永恒的假象,却忽略了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蕴含着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
“急手求三宝,愿入涅盘期。”表达了诗人对于解脱与超越的渴望,希望通过信仰寻求心灵的安宁与解脱,进入涅槃的状态,摆脱生死轮回的束缚。这反映了佛教思想对诗人精神世界的影响,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最后,“杓柄依僧次,巡到厥摩师。”这一句以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如僧侣手持的杓柄,暗示了修行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强调了修行并非远离尘世,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信仰、解脱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现实与理想的辩证思考,具有很高的哲学与文学价值。
城柳初尽处,薄蔼开空明。
潦降古洲出,千里关寸情。
断岸带芳草,远树啼残莺。
钓艇日往还,或有羊裘生。
下马对尊斝,故人相与倾。
坐久出歌舞,柔风濯长缨。
落霞酣野色,吟蛩战秋声。
长恐西日下,衢路立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