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祀伊何,于彼长淮。导源桐柏,委注蓬莱。
捍齐护楚,宣威示怀。豆笾列陈,亦孔之偕。
我祀伊何,于彼长淮。导源桐柏,委注蓬莱。
捍齐护楚,宣威示怀。豆笾列陈,亦孔之偕。
这段文字出自南宋时期的诗人对祀岳镇海渎的描绘。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地理和神话元素,展现了祀岳镇海渎的壮丽景象以及祈求平安的仪式。
“我祀伊何,于彼长淮。”这里“祀”指的是祭祀,“伊何”则是一个疑问词,用来询问祭祀的对象,而“于彼长淮”表明了祭祀的地点是在长淮之滨。长淮通常指代北方与南方的分界线,意味着一条重要的水系。
“导源桐柏,委注蓬莱。”诗人提到了“导源”,意即引导水源,而“桐柏”则是古代神话中的仙山。此句描绘了引导水源自仙山而来的壮观景象。接着,“委注蓬莱”则是在描述将这股水流汇聚到传说中海的东端——蓬莱。
“捍齐护楚,宣威示怀。”这里“捍齐护楚”表达了对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保护与维系,而“宣威示怀”则是展示一种威严力量以彰显内在的仁德。
“豆笾列陈,亦孔之偕。”“豆笾”是古代祭祀时用的器具,诗中提到它们被排列陈设,“亦孔之偕”则是在说这些排列的物品与孔子的仪式相得益彰。
通过对这首诗的鉴赏,可以看出诗人不仅在描绘自然景观,更是融入了祈愿平安的心愿和对古代文化传统的尊崇。
兀兀坐虚檐,兹晨日长至。
念随供奉班,风云动高思。
鸣环待宫漏,拥笏趋严地。
谨身殿初启,圣人在高位。
徬徨日月侧,亲睹天颜喜。
三号听鸡人,四表瞻光被。
远方致琛赆,车马陈廷内。
岂徒列炬煇,剩有鸾声哕。
联袂归凤池,歌诗亦鸣治。
那知风雨恶,抱忧忽逾岁。
岩穴隔重华,秋鸿但垂翅。
起窥一阳生,临轩坠双泪。
云意夕已集,晨初鸣雨繁。
乌情急绕树,蝶拍亦翩翻。
芳圃绿逾靓,藕花红不言。
忆在京都日,屡寻山水源。
妍景宛相似,朋侣亦俱存。
所殊多病及,犹掩去年门。
沾巾杂檐溜,闻笛销旅䰟。
忽恐秋霜落,沉忧感鬓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