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朝分路指溪泉,今日怜师寄一篇。
归去且看松径绿,重来应见杏花妍。
风吹林杪声初闹,日晒墙阴影渐延。
待得青春夜如昼,却烦相唤咏婵娟。
昨朝分路指溪泉,今日怜师寄一篇。
归去且看松径绿,重来应见杏花妍。
风吹林杪声初闹,日晒墙阴影渐延。
待得青春夜如昼,却烦相唤咏婵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僧人圆益分别后,对僧人晚归情景的想象与期待。首句“昨朝分路指溪泉”,简洁地勾勒出两人分别时的情景,溪泉作为背景,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接着,“今日怜师寄一篇”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思念之情,通过写诗寄托情感,可见二人关系之深。
“归去且看松径绿,重来应见杏花妍”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预想僧人归来时,松径的绿意盎然与杏花的娇艳盛开,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寄托了诗人对僧人平安归来的美好祝愿。
“风吹林杪声初闹,日晒墙阴影渐延”描绘了自然界的动态变化,风吹林梢,声音初起,日晒墙影,逐渐拉长,细腻地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同时也暗示着僧人归途中的景象。
最后,“待得青春夜如昼,却烦相唤咏婵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期待在春夜如同白昼般明亮时,能与僧人相聚,共同吟咏月下的美景,充满了浪漫与和谐的气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僧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和对友情的珍视。
孤桐抱高韵,根株半生死。
伐为爨下薪,灰灭分应尔。
幸蒙君子听,惊诧笑相视。
弦以园客丝,徽以九寡珥。
一弹再三叹,危苦不余鄙。
是时帝张乐,铿鋐动宫徵。
此器独渺默,别调寄山水。
峨峨复汤汤,谁不充其耳。
黄金铸子期,夙心固如此。
命俦鸟啅林,戏侣鱼漾藻。
吾亦求吾侪,研悦事幽讨。
航川有先正,发难快朋好。
所得未分铢,岁月已电扫。
峡东痛宰木,潍上悲宿草。
独走燕蓟尘,壮怀驴背老。
回首孰问津,四顾少倾倒。
存者曙后星,落落同枯槁。
山舟俄又逝,老泪伤怀抱。
填填肺病滋,谁慰我心捣。
天地有正气,纲常藉人扶。
当其志所激,弱女胜丈夫。
四明滨巨海,潢池肆樵刍。
象邑当厥冲,残贼甚剥肤。
妇也冰霜姿,诗礼为楷模。
仓卒走避贼,从夫出闉阇。
弱质既窘步,况负六月雏。
夫妇不相保,踉跄各奔逋。
事势在危迫,死生决须臾。
举身赴清流,不复怜呱呱。
一死祇自全,含笑归冥途。
荒荒白日黯,惨惨寒云铺。
数日具含殓,颜色腴不枯。
健儿尽膜拜,闻者咸叹吁。
于乎烈妇心,岂为声名图。
巾帼留正气,身死名不徂。
会当纪丹管,国史他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