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未必知成熟,一见频思十八娘。
鹿角解时方可媚,槿花开后始生香。
团团圭璧深藏液,浅浅芙蓉艳借裳。
怪得相如当日病,茂陵无尔渴偏长。
游人未必知成熟,一见频思十八娘。
鹿角解时方可媚,槿花开后始生香。
团团圭璧深藏液,浅浅芙蓉艳借裳。
怪得相如当日病,茂陵无尔渴偏长。
这首诗《荔支(其五)》由明代诗人梁以壮所作,通过对荔枝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荔枝独特的情感与见解。
首句“游人未必知成熟”,诗人以旁观者的视角,指出荔枝的成熟并非人人能轻易察觉,暗示了荔枝的独特魅力和不易被发现的美。接着,“一见频思十八娘”运用比喻手法,将荔枝比作十八娘,既形象地描绘了荔枝的娇嫩与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鹿角解时方可媚,槿花开后始生香”两句,通过对比鹿角与槿花的生长状态,强调了荔枝在特定条件下的独特魅力。鹿角解时,意味着荔枝成熟,此时的荔枝最为诱人;而槿花开后,荔枝的香气才真正散发出来,进一步突出了荔枝的香气之独特。
“团团圭璧深藏液,浅浅芙蓉艳借裳”则从荔枝的形态和色泽入手,形容荔枝如同精美的圭璧,内部蕴含着丰富的汁液,外表则如同浅浅的芙蓉,色彩艳丽,借用了服饰的比喻,形象地展示了荔枝的内外兼修之美。
最后,“怪得相如当日病,茂陵无尔渴偏长”引用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故事,传说相如因荔枝之美味而病倒,以此来表达荔枝的诱人程度。同时,诗人巧妙地将荔枝与茂陵(司马相如的陵墓)联系起来,暗示荔枝不仅在人间受到喜爱,在仙界也同样珍贵,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荔枝的生动描绘,不仅展现了荔枝的自然之美,也融入了诗人对荔枝的个人情感与想象,是一首富有诗意与想象力的作品。
月来筛影风来啸,挺雪拒霜标劲操。
淡浓疏密一笔挥,卓然写出绿卿照。
从来画工判优劣,判在精神到不到。
写到心花怒发时,不论直挥与横扫。
千竿万竿玉亭亭,败叶枯枝也觉好。
吸尽渭川真骨髓,莫怪神肖貌不肖。
并世若逢东坡与,也把先生呼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