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志在山水,时时琴响流。
红颜方似日,白发不曾秋。
花笑客不饮,莺知人欲愁。
烟光正和暖,且复半塘游。
君志在山水,时时琴响流。
红颜方似日,白发不曾秋。
花笑客不饮,莺知人欲愁。
烟光正和暖,且复半塘游。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志趣高雅的君子,他将山水作为自己的追求,琴声悠扬,仿佛是他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诗中以“红颜方似日”形容青春的美好,而“白发不曾秋”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暗示着岁月无情,但内心的激情与追求却永不衰减。
接着,“花笑客不饮”一句,以花之笑喻人之欢,却因某种原因未能畅饮,或许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或是心中有所忧虑。而“莺知人欲愁”,则通过黄莺的敏感感知,形象地表现了人内心的愁绪,黄莺似乎能理解人类的情感,增添了一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最后,“烟光正和暖,且复半塘游”,描绘了一幅温暖和煦的画面,烟雾缭绕,阳光明媚,诗人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漫步于池塘边,享受着宁静与和谐,似乎在这一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与释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在面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时的豁达与乐观态度。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清洛日夜涨,微风引孤舟。
离肠便千里,远梦生江楼。
楚国橙橘暗,吴门烟雨愁。
东南具今古,归望山云秋。
松间白发黄尊师,童子烧香禹步时。
欲访桃源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
先贤盛说桃花源,尘忝何堪武陵郡。
闻道秦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山观空虚清静门,从官役吏扰尘喧。
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
雾辟天光远,春回日道临。
草浓河畔色,槐结路旁阴。
欲映君王史,先摽胄子襟。
经明如何拾,自有致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