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跸当年帝子魂,鹃啼陵木不堪论。
翠华影没馀云树,黑气烟沈向海门。
正笏朝衣谁劝讲,断维祭器竟先奔。
只今独有厓前月,长照荒林怨断猿。
驻跸当年帝子魂,鹃啼陵木不堪论。
翠华影没馀云树,黑气烟沈向海门。
正笏朝衣谁劝讲,断维祭器竟先奔。
只今独有厓前月,长照荒林怨断猿。
这首《厓山吊古(其二)》是明代诗人潘豫之的作品,通过描绘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古代帝王和历史事件的感慨与追思。
首句“驻跸当年帝子魂”,开篇即点出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感受到帝王曾经驻足之地的肃穆与庄重,暗示了历史人物的逝去与留下的精神遗产。接着,“鹃啼陵木不堪论”一句,以杜鹃鸟的哀鸣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陵木的沉默似乎无法承载历史的重量,引人深思。
“翠华影没馀云树,黑气烟沈向海门。”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历史遗迹的荒凉景象,翠华(帝王仪仗的一部分)的影子在云树间消失,象征着辉煌不再;而黑气烟沉则暗示了历史的沉沦与变迁,向着大海的方向延伸,似乎预示着历史的终结与新的开始。
“正笏朝衣谁劝讲,断维祭器竟先奔。”这两句则将笔触转向了历史的反思,正笏朝衣代表了帝王的尊严与权力,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中,这些象征物却显得如此脆弱,劝讲与奔逃之间,反映了权力与命运的无常。
最后,“只今独有厓前月,长照荒林怨断猿。”以月光作为永恒不变的见证者,它独自照耀着荒芜的树林,映衬出历史的孤独与哀怨。月光的永恒与自然界的变迁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历史沧桑和时间无情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意味,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