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客乘花候,城南问隐沦。
一遵芳草径,三过玉堂人。倒屣逢迎?,题门藻翰新。
无由陪逸驾,金寺共寻春。
上客乘花候,城南问隐沦。
一遵芳草径,三过玉堂人。倒屣逢迎?,题门藻翰新。
无由陪逸驾,金寺共寻春。
此诗描绘了文徵仲、王绳武与袁永之三位文士拜访隐居者的情景。首句“上客乘花候,城南问隐沦”,以“上客”喻指来访的文士,他们如同春花般优雅地来到城南,寻找隐居的高人。次句“一遵芳草径,三过玉堂人”,描述了访客们沿着青翠的草地小径前行,多次拜访了隐居者的居所,表现了他们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尊重。
接着,“倒屣逢迎,题门藻翰新”,生动描绘了主人在得知访客到来时,急忙出门迎接的场景。主人不仅热情地接待了来访者,还特意书写了新的门联,以示欢迎。这不仅体现了主人的文雅风度,也展现了文人士大夫之间相互欣赏、交流的文化氛围。
最后,“无由陪逸驾,金寺共寻春”,表达了未能陪同友人一同前往金寺赏春的遗憾之情。金寺在这里可能象征着春天的美景或是精神的归宿,访客虽未能同行,但心中仍怀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明代文人之间的友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
天柱峰无比肩,郁郁高松满川。
万身苍髯老禅,刳心忘义忘年。
说法曾无间歇,松风寺后山前。
四海五湖衲子,更于何处参玄。
若觅向上关捩,灵龟石下流泉。
太平堂中老将,家活都无一钱。
会得佛头著地,不会佛脚梢天。
建酉金为政,摇落草木衰。
除瓜陇亩净,邵平无米炊。
满家色藜藿,诗书不赒饥。
平生晁公子,正用此时来。
定交无一物,秋月以为期。
执持荆山璧,要我雕琢之。
破斧不能柯,况乃玉无疵。
危冠论百揆,备乐奏四时。
成功彼有命,用舍君自知。
收身渺江湖,岁晚白鸟嬉。
开径蒲苇中,倚锄望君归。
闭塞乃非道,不才当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