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栈渺烟霞,春临万谷花。
人将身倒影,山亦汉通槎。
翠湿惊岚落,风深畏日斜。
扶摇今始信,莽莽竟天涯。
石栈渺烟霞,春临万谷花。
人将身倒影,山亦汉通槎。
翠湿惊岚落,风深畏日斜。
扶摇今始信,莽莽竟天涯。
这首诗描绘了登山远望时的壮丽景色与深刻感悟。首句“石栈渺烟霞”以“石栈”象征险峻的山路,与“烟霞”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缥缈神秘的氛围。接着,“春临万谷花”一句,点明季节与地点,春意盎然,百花盛开,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人将身倒影,山亦汉通槎”两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和对比手法。人与山的倒影在水中相映成趣,仿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山与水的交融也暗示着人与自然的沟通与理解。这里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美景,更蕴含了哲理思考。
“翠湿惊岚落,风深畏日斜”则进一步展现了登山过程中的自然景象。山色因雨水而显得更加翠绿,云雾缭绕,仿佛是大自然的呼吸;而随着风的深入,太阳逐渐西斜,时间的流逝也让人感到一丝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最后,“扶摇今始信,莽莽竟天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登山的过程,诗人领悟到自然界的广阔无垠与生命的无限可能,同时也反思了人生的短暂与追求的意义。这两句既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感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情景交融”与“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尘埃仿佛前朝寺,客子今缘避雨来。
欲访当时漫亡得,绿丛蕉并野花开。
剥啄敲门走梦周,夜来一雨润方收。
徐郎示我郊行作,亟起讽之天定秋。
苦爱香醪似蜜甜,旧如杜老意拳拳。
而今已作渊明止,别意欲醺醒重怜。
岁月侵寻两鬓稀,驾言乃复叹多岐。
陈诗故匪初来识,辱赠何堪谬取知。
太息先生作今日,顿还诸老在当时。
倦游已恨归来晚,南涧潺湲日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