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曾读寄来诗,今日相逢是旧知。
沧海尽能容濩落,华山何必问希夷。
长松强项霜凝野,翠竹摇头月满池。
休问当时王谢燕,滔滔流水自东之。
去年曾读寄来诗,今日相逢是旧知。
沧海尽能容濩落,华山何必问希夷。
长松强项霜凝野,翠竹摇头月满池。
休问当时王谢燕,滔滔流水自东之。
这首诗《答友》由明代诗人张弼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友人重逢时的感慨与哲思。
首联“去年曾读寄来诗,今日相逢是旧知”,诗人回忆起去年收到友人的诗作,如今得以在现实中相遇,感慨万千,将过往的书信交流与眼前的重逢联系起来,表达了深厚的情谊和对友情的珍视。
颔联“沧海尽能容濩落,华山何必问希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广阔的海洋能够包容一切的豪迈,反衬出华山的巍峨与神秘。这里借景抒情,暗示了人生的广阔与复杂,以及面对困难时的豁达态度。
颈联“长松强项霜凝野,翠竹摇头月满池”,描绘了一幅冬日雪野中,长松坚韧不屈,翠竹轻摇于月光下的景象。长松象征着坚强与毅力,翠竹则寓意着柔韧与高洁,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尾联“休问当时王谢燕,滔滔流水自东之”,化用了“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以燕子的迁徙比喻世事的变迁,暗示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同时,以“滔滔流水自东之”结束,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和生命的自然流转,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哲理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对人生、自然和时间的深刻感悟。
秦城南省清秋夜,江郡东楼明月时。
去我三千六百里,得君二十五篇诗。
阳春曲调高难和,淡水交情老始知。
坐到天明吟未足,重封转寄与微之。
为问三丞相,如何秉国钧。
那将最剧郡,付与苦慵人。
岂有吟诗客,堪为持节臣。
不才空饱暖,无惠及饥贫。
昨卧南城月,今行北境春。
铅刀磨欲尽,银印换何频。
杭老遮车辙,吴童扫路尘。
虚迎复虚送,惭见两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