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彼涧中竹,劲节淩雪霜。
西风日夕至,猗猗不可常。
百草先冬瘁,谁念岁寒芳。
寿夭固有定,穷通安可量。
托体于子孙,疴痛各自尝。
逝水自东流,逝日自西藏。
少壮复何为,老大非所伤。
嗟彼涧中竹,劲节淩雪霜。
西风日夕至,猗猗不可常。
百草先冬瘁,谁念岁寒芳。
寿夭固有定,穷通安可量。
托体于子孙,疴痛各自尝。
逝水自东流,逝日自西藏。
少壮复何为,老大非所伤。
这首《长歌行》由明代诗人欧必元所作,通过自然界的景象与人生哲理的结合,表达了对生命、时间以及命运的深刻思考。
首先,“嗟彼涧中竹,劲节淩雪霜。”诗人以涧中竹作为开篇,赞美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即使在严寒的雪霜中也能保持其挺拔的姿态。这象征着人在逆境中依然能坚守自我,不屈不挠。
接着,“西风日夕至,猗猗不可常。”随着西风的吹拂,竹子的摇曳更加明显,但这种摇摆并非常态,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百草先冬瘁,谁念岁寒芳。”与竹子形成对比的是,其他植物在冬天来临前就已枯萎,只有竹子在严冬中依然生机勃勃,诗人借此表达对坚韧生命力的赞美。
“寿夭固有定,穷通安可量。”接下来,诗人探讨了生命的长短和命运的起伏,认为这些都是天注定的,无法轻易衡量或改变,体现了对命运的无奈和接受。
“托体于子孙,疴痛各自尝。”诗人在此处提到生命的传承,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最终都会由后代承受,强调了生命的连续性和责任。
最后,“逝水自东流,逝日自西藏。”水向东流去,太阳落下山去,时间一去不复返,诗人以此感叹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少壮复何为,老大非所伤。”年轻时的努力与奋斗,老年时的回忆与感慨,都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不必过分忧虑或悲伤。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界的现象,引申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命运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