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十八隘,天欲界华夷。
主父长城在,蒙恬古戍移。
雄图归竖子,王气走燕支。
万古扶苏谷,泉声尚恨斯。
雁门十八隘,天欲界华夷。
主父长城在,蒙恬古戍移。
雄图归竖子,王气走燕支。
万古扶苏谷,泉声尚恨斯。
这首诗描绘了雁门关的壮丽景色与历史沧桑。开篇“雁门十八隘,天欲界华夷”以雁门关作为连接中原与边疆的象征,展现了其在地理上的重要性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分界作用。接着,“主父长城在,蒙恬古戍移”提到古代的军事防御设施,主父偃曾建议修筑长城,而蒙恬则负责修建边防堡垒,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雄图归竖子,王气走燕支”则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原本宏伟的计划最终被小人窃取,王气(帝王之气)也随着历史的车轮流转至燕支山,暗含对权力更迭的无奈与反思。最后,“万古扶苏谷,泉声尚恨斯”将目光投向自然景观,扶苏谷中泉水潺潺,似乎还在诉说着历史的遗憾与不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雁门关这一独特的地理符号,融合了历史、自然与人文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自然美景以及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
十年湖梦隔,忽向湖中舣。
洞庭雪耶非,峨眉幻为水。
水落云势张,沙翻空气委。
一夜湖雪平,寒光无起止。
茫茫十二螺,疑被同云徙。
吹我高寒心,浩入湖波瀰。
夜色一气中,舟呼素烟里。
独寤洞庭澜,孤怀向元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