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秋色日鲜新,惊见中丞奏记频。
莫道南人无武略,毛锥还解扫边尘。
雁门秋色日鲜新,惊见中丞奏记频。
莫道南人无武略,毛锥还解扫边尘。
这首诗《重别袁迪并柬赵中丞》(其一)由明代诗人罗洪先所作,通过“雁门秋色”这一意象,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同时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国家边防的关切。
首句“雁门秋色日鲜新”,以雁门关的秋天为背景,点明时节与地点,展现出边塞特有的清新与壮美。秋天的色彩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同时也预示着收获与希望。
次句“惊见中丞奏记频”,转而聚焦于人物活动,描述中丞频繁上奏的情景。这里的“中丞”指的是地方或中央的高级官员,其频繁上奏可能意味着边疆事务的紧急或重要性,也体现了对国家边防的密切关注和尽职尽责的态度。
后两句“莫道南人无武略,毛锥还解扫边尘”,则进一步揭示了主题。诗人通过“南人”与“武略”的对比,强调了南方人士同样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能够胜任边防重任。这里的“毛锥”代指笔,暗喻文官也能通过撰写奏章、策略等方式,为边防事业贡献力量,扫除边境之患。这种观点既是对友人的肯定,也是对文武并重、不分地域的治国理念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边塞的自然风光之美,更蕴含了对友人忠诚与才华的赞美,以及对国家边防安全的深切关怀,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吁嗟奈公何。
长风掀天涛浪急,蛟龙垂涎待人食,公乎渡河甘坠溺。
恸哭河水湄,公乎不返将安之。
忆妾嫁公时,窀穸矢同归。
如何中道乖,百年负深期。
河流汤汤猝未乾,妾欲见公良巳难,呜呼命兮公所安。
公所安,吾谁冤,愁来只取箜篌弹。
商声凄切泪横臆,化身欲填精卫石。
河伯深宫閟勿闻,公乎渡河嗟莫及。
中心惨惨思愔愔,请公来听箜篌音。
相从愿向重渊深,公乎公乎知妾心。
天子神且武,声灵遍八荒。
万物各时育,山岳献嘉祥。
华平植上苑,朱草丰中唐。
农隙讲武事,商令顺杀伤。
虞人作营域,焚莱平围场。
爰驾六骏駮,羽旌先路飏。
雷鼓震天庭,猎徒身手强。
青骹击鸟尽,韩庐逐兔亡。
袒裼博兕虎,育获神徜徉。
猎竣命移旆,行乐勿流浪。
远师夫祝网,近仪乎渭阳。
宝贤政乃乂,宝仁历斯长。